第55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于一体的影片,讨论了一个最主流的又不敢被提及的社会问题:同志的骗婚、社会大环境对同志群体的包容、同志是否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背负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牺牲自己。
影片的主要冲突是刘三莲与高裕杰的关于保险金的遗产争夺问题。被宋正远欺骗多年的三莲结婚生子,却被丈夫冷暴力之后狠心抛弃。而自己最爱的丈夫却偏偏是一个喜欢男生的同性恋,这对一个中年女人来说,不可谓不惨。
而高裕杰深爱着宋正远。他和宋正远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情侣。宋正远教他弹吉他,给他做饭吃,教他编排剧场。是一个风趣幽默懂得还多的优秀的大学老师,理应发展成一个优质男友的宋正远却提出了要顺应他人的期待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去结婚生子。
这两个人被宋正远搅乱得一塌糊涂,把自己深爱着的和亲爱着的人弄成互相敌对的关系。他们最后是以和解的方式告终的。高裕杰遇到宋正远的时候正处于濒死的状态。他的最后要求是:和高裕杰渡过最后的日子。高裕杰不计前嫌接纳了他,并为了他的病借了地下钱庄的钱。
当刘三莲认识到这件事后,她知道了高裕杰深深的爱着宋正远,和自己一样。只是因为是同性恋而饱受自己的质疑与撕骂。自己也在最后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问出了:"哪怕是一点点,真的连一点点爱都没有了吗"。看得出来这两个人深深的爱着宋正远,愿意为他干任何事。刘三莲正是明白了这样的高裕杰,明白了这样痴情与有胸襟的高裕杰,才能体谅他的处境,理解他的身份,与他感同身受。
当刘三莲告诉高裕杰妈妈他是同性恋,还是个骗走他丈夫的同性恋时、和她知道高裕杰被地下钱庄催债的人(因宋正远的治疗费还不起)打断腿。目睹最后的演出《巴厘岛》,在自己最爱的丈夫的百日祭,被打断腿的高裕杰顶着残躯仍然坚持着他的情感表达。显然这两个时间的刘三莲是呈现着不同的状态的。
影片讨论了一个同志先爱上一个人,然后被追求成为情侣后,又想顾全他人的眼光,抛弃男友去骗婚。最终濒临身死,抛妻弃子也要做回自己的故事。

同妻是现在中国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中国同志成千上万。选择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讨好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身份而选择骗婚的也数不胜数。可这样伤害了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而得不偿失(这还是有良心的情况下);这种问题往往是沉重的,是这个时代的灰色区域下的社会问题。

影片用一种诙谐的剪辑方式和柔美的色调打光,来减轻沉重感,增强戏剧张力,借此来突出影片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感。
再回到上列问题——真的是宋正远抛弃男友,骗婚后再抛妻弃子嘛?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一定是很片面的理解。在这个社会上这些问题居然能成为主流的问题,就隐喻着:

1.社会的大环境是否纵容这件事的发生?
2.如果选择同志应该活的活法的结果是什么?
3.社会身份是否是每个人所必须追求的?

等问题的出现。而要研究这些问题就应该对这个社会的现状做基本的了解。中国对同志的开放程度太低,很多年龄大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有这个东西存在。而年轻人抱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来排斥同志群体。要解决这个尴尬的局面就必须让大家都了解,都接受同志群体的客观存在,正式他们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才行。
而影片的最后,老一辈看似执拗的阿杰妈妈被告知自己的儿子是一个抢别人老公的同性恋后,捧着一束花,献上身为一个母亲最大的祝福。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不是这样的人,也知道了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这件事。她拥抱着自己的儿子,仿佛在说:"这么多年了,才知道你是同志,隐藏这么久了,真是辛苦你了。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老妈都打从心底支持你,爱着你"。这处剧情饱含着作者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每一个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不管是同性恋、异性恋,而尊重别人才是身而为人最基本的东西,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连阿杰妈妈这样的老人,和刘三莲这样的仇人都能在了解阿杰之后作出这样的和解,更何况你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