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这只是对前六集,大家不要剧透我啊喂!

以及,俺没学过任何理论,本文只是我的主观胡诌

俺观看科幻影视的经验非常缺乏,而SR正是高度依赖图像的科幻作品。在观看的时候,我禁不住想这样的作品如何无法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展现,而科幻小说又该走向何方。

譬如说,这么多外星生命,如果写成小说,势必都要拥有名字——没有名字的话,可就太为难读者了,可是要编出这么多名字的话,可太为难作者了!

我们竟然整整半部作品不知道任何生物的名字!不禁想起Ursula在掉队去见到那朵“花”的时候,“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非常fascinating”,她不知道那些雄蕊似的触手是什么,那些花粉似的光点是什么,那传粉昆虫似的小生物是什么,一切奇观都发生在无知之中。这种手法和《2001:太空漫游》后半段的意识流奇观如此类似;而和科幻小说,尤其是偏爱技术幻想的那些(比如刘慈欣的)建造奇观的手法完全不同:那些奇观几乎总是由我们建造的,我们知晓了它的原理,才能体会它的美感:我们知道推动地球的是发动机,而发动机燃烧的是核聚变的石头,我们知道了黑暗森林法则才能展开威慑(哪怕这个法则并不现实中),再想想海底两万里,那可真是编了每一条鱼的名字!

令人担忧的是,科幻小说本就总让人觉得是造奇观的“点子文学”,可是图像比文字在造奇观上的优势遥遥领先:不仅是所谓的图像冲击,而且它们省去了解释原理的麻烦,再也没有人纠缠地壳无法承受发动机的推力,或是一百年前的科幻还在使用磁带。在图像里,没有人会和你计较。

而且图像似乎在意识形态上还能胜过文字:在图像里,没有作者对外星生命社会、生态结构的贫瘠想象,只有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辨识出群落里的捕食、竞争、社会化的行为,我们推测看起来像红舌头的东西可以感知气味,可以注射毒液的生物的捕食策略会倾向于优先捕猎下一个猎物而非即时享用已有的猎物,我们依然不知道为什么草原上长满有“鱼”的盆,就像凤梨科植物一样积水,鱼又为什么会足疗(),不过我们依然能与之互动。这样的似有似无的逻辑,就好像原始的人类如何观察大自然(而非如何运用技术),在大自然前我们乐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乐于亲近未知,我们依靠直觉、信任和移情(而非理性)——远离那些现代玩意!

那么,科幻小说该怎么办呢?哪怕不搞技术奇观,也离不开名字、语言和逻辑的“落后”文艺载体该走向何方呢?

现在的通俗写作开始越来越图像化了——连教程也这么教。追求镜头感,追求电影的时间节奏,追求场景……然后把版权卖给影视,赚?

不过,科幻小说是不是文学都还要吵一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