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碟七哪好看?摩托跳崖给你看。你问还有哪好看?火车掉桥给你看。
只能说,当我要写关于碟七的影评时,第一反应还是想起来了“第十放映室”对碟五的顺口溜戏谑。
但同样,如果以一部传奇动作IP的23年上映新作,特别是已到第七部这样的地位来审视——这种大概率晚节不保的续作集数——我们不得不佩服阿汤哥的敢拼敢为。
如果说“美国成龙”是一种赞扬,那么当成龙老师似乎近年来已经有些难追上观众审美时,这种评价更是一种敬佩。
坦率而言,特工题材与动作片,似乎已经过了它们能够在影院大杀四方,场场爆满的岁月了。
最初我们期待惊险刺激的情节反转、从未听闻的先进科技、拳拳到肉的打戏编排,可当这些被修饰词语——也就是定中结构中的中心词语——已经被其他影视媒体所承担(或言消耗)的时候,大多数观众似乎也不再那么需要走入影院,专门为两个多小时的刺激体验付费了。
因此,碟七也在尽可能顺应与二十七年前大为不同市场观众与时代背景,尝试做出新的探索。
这种探索,从AI的主题选择就可见一斑。
但我们也遗憾地在现在才等到这并不有新意的AI探讨。或许比起其他电影而言,人工智能的逻辑链更顺,主人公们在“Impossible”中突破而完成最终目的的可能性也更为有理有据。
但在创意性上,已经满足不了现在观众们的胃口,我们很难从必定到来的人性的光辉中获得餍饱。即使Grace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背叛与离开,但我们都知道,她最后一定会被感染,被包容,最后选择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所以如果AI能够拿到前几集的资源, 我们很难不怀疑 ,它是否连最后人心之归向也能够预料到呢?
这种探索,也在固有模式的调整中可以见得。
也正承接上文,如果观众都能预料到情节的走向,那电影无疑在情节设计上是失败的;
而碟中谍系列的问题又在于,本身的故事框架又基本如此,成为了几乎像出品方与观众默契的体现 :
出现问题——受到怀疑——小队集结——生死搏斗——命悬一线——力挽狂澜 , 中途再适当加入一些充满魅力的女性角色,再在合适的地方加入一些飙车或者打斗设计,再辅以小队的高科技设备, 基本可以完成该系列的命题作文。
所以, 在以往完成任务即全剧终的编排之后, 我们能看到男女主人公仍然有在火车上奋力抗争的动作戏特写。当然, 这一段确实精彩, 观众即使了解主角光环的保命结局, 也会为两个人摇摇欲坠的处境捏一把冷汗。
有人不喜上下两集的分法, 认为现在电影不好好讲清楚一个故事, 却总以上下分开的方式掩饰编剧的失职。但我还接受良好, 甚至觉得这是当今颇为有趣的现象: 短视频越来越短, 长视频却越来越长。如果能够达成一种互补, 又何尝不是一种在无法抗拒的潮流中试图力挽狂澜的突破?
不过, 还是要等后篇上映, 我们才能够知道这样的等待是值得或者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