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一下吧。进入正文前真的忍不住说:其实不满主要是遗憾,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当一个导演过分沉醉于怀旧的漩涡中,就会失去对电影的绝对掌控。
本部影评将从失语的情绪与镜头段落雕刻时光两个部分来尝试写写。
A.沉默的语言
失语。很明显的这个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女主赵巧巧的沉默,影片里女主少有的台词也变成了字幕形式。“沉默”—在贾樟柯的影片里比重越来重,因此我们只能借用看,以及聆听其他的声音来试图去理解主角,以及她所处的时代。这要我不禁想起了《站台》里尹瑞娟的独舞。一句话也没说,只是跳着……跳着……
这段舞蹈是她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以及躁动青春的排解,这一刻生命力却十分旺盛。这就来到了本片我认为存在的第一个问题,肢体语言的无力,因为过分沉溺在过往的记忆中,导致我们在很多时候无法完全地感受到主人公那种深深无奈去到野蛮生长的韧劲。可,这偏偏是科长完全可以做到的。当然,这部影片里依旧也有这种时刻。这种动人时刻在哪里呢?先按下不表。在此之前我们再聊聊:沉默以外的声音。
赵巧巧在三峡寻夫的段落,她坐在一个称不上饭馆,即将被拆掉的破败之地,逐渐睡着。墙上投影着这部外国电影。声音是电影里人物的对话,她说:“让风带我回到我的城市。”(大概是这个意思)而这一段以一种电影的奇迹时刻发生,一方面是女主内心的外化,一方面是在这个即将消失的城市里,“世界”伴随着乡愁却突然出现在眼前。“世界”是国外电影已经传到了内陆的腹地,乡愁是回不去的时光。
其次,是音乐。科长在本部影片中使用了非常多的音乐,除了能渲染时代氛围,还能渲染情绪,表达情感。让我影响最深刻,也是最喜欢的就是结尾崔健的《继续》。在一次路演中,贾樟柯明确表达了选择这首歌曲的原因:
崔健老师这首歌(《继续》,‘仅仅是站立,在出生的土地’)我觉得它就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跌跌撞撞是以一个什么姿势生活着,每个人都努力在站立着,站着生活。所以我觉得一头一尾两首歌对我来说是有叙事的,其实拍电影也是这样,咬紧牙关站立着,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站着生活是沉默的一体两面。我们将进度条再往前调一点,来到赵巧巧最后将水果递给斌哥,加入夜跑队伍的段落。
从几个近景后,突然拉出来一个大远景,城墙就这么伫立在那里,几千年的文明历程见证,以庄严的方式面对这对久别重逢的恋人。这一刻我们无法承受时间带来的震撼感。夜跑的人从城墙里跑过来,女主重整衣装,挺拔地加入人海,所谓风流一代在时间的流水中,缓缓流过。在人海里,她坚定地发出吼声。沉默后,她依旧站着生活,不断向前。这便是我前面埋下的、想留在这里讨论的动人时刻。
“仅仅是站立,在出生的土地。”崔健的摇滚也化作了这声怒吼,直直让人灵魂感到颤抖。随着片尾字幕的滚动,音乐结束了,一阵阵连绵不绝的风声呼啸而来,“让风带我回到那座城市。”
往事不可追,来者犹可忆。
B.镜头段落,雕刻时光
个人认为很多镜头完全可以删除,并不影响观众对于情绪的感受。比如开头过多的环境镜头,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甚至不能做到雕刻时光的作用。正如我前面所讲, 当一个导演过分沉醉于怀旧的漩涡中,就会失去对电影的绝对掌控。 比如《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那个片段,在基本上没有起到叙事功能的情况下,情绪也未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我们只能在贾樟柯的二创混剪中感受那个时代留下的证据。但是证据终究不能只是证据。
整个影片的真正主角不是赵巧巧,而是时间。时间作为荧幕里的核心,如何去雕刻,反倒是没有前作好。这里,我依旧举的例子是《站台》,以一个在两个影片中都存在的物件——烧水壶切入。
在《站台》结尾,尹瑞娟和崔明亮还是走到了一起,并留在了汾阳。尹瑞娟抱着孩子,崔明亮瘫睡在沙发上,边上的水壶冒着热气,发出咕咕的声音。此时此刻,他们的青春也随着热气一点点散去,茂盛的生命力,向往的远方,颓废的英雄主义都已面目全非,逐渐凋零。这一刻无不令人唏嘘。
而《风流一代》里这种时光的情绪浓度逐渐变低,取而代之的是记忆碎片的拼接,烧水壶不过也只是记忆里的一个碎片。这并不是我们想在科长影片中看到的。所以,越是喜欢科长的,越是对此感到满是遗憾。
C.关于赵涛
这算得上是题外话了。其实本来是不想再聊科长御用女主角了的,但是重刷了《风流一代》后,还是想谈谈赵涛的演技。因为本片女主“沉默”的色彩,让这个角色在演绎上是增大了难度的。但是赵涛驾驭这个角色的程度,在我这里是只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特别是微相上,情绪并没有做到位,使我在很多时候都想拿着她和几位华语影后作比较。特别是,面对是面别重逢的情节,对比曼玉在《甜蜜蜜》里那个让我念念不忘的模样......还有,在雨天偶遇假道长的笑容,实在是喜欢不上来。赵涛在不演别人,做自己的时候,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