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被预告片小青一句呐喊感动到眼含泪水,在预告片中我想象到这是一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视听元素完美结合,充满导演对白蛇新演绎的电影。B站上了片源,买了,看了,失望了。

首先要肯定演员是极优雅专业的,摘下眼镜看整体画面是美的,闭上眼睛听是动听,这些都是它优秀所在。至于摘眼镜看因为特效细节确实没法推敲(特别是开篇众蛇扣像和背景因为没做过渡光影,分裂感严重),可这经费所限完全理解不该指责。还要肯定导演和编剧对许仙,法海在人物文本(仅限文本)上的丰富和解构,让他们看上去更合理。

但是(传统式的“虽然但是”不出所料又出现了)这些元素是不是可以成为白蛇传情成为8分以上的电影的理由呢?不能。

粤剧电影很特殊,他通常是政治任务“弘扬传统文化”。这个电影中故事章节呈现,演员表演形式高度保留,这意味着在粤剧和电影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粤剧(甲方)是占着绝对话语权的。

粤剧电影每每口号上都是寻求突破,可总在发起者源头上要争个主次,不考虑观众核心诉求:一个感同身受的好(或爽)故事。

为了尊重传统(甲方),导演减少运镜,大量使用中全景辅以水墨化的特效背景,几乎不使用人物特写。优点是画面构图优美,最大化还原了剧院观众视角。劣势同样明显,无法产生共情感,他时时刻刻告诉我这就是场剧,很美,台上是粤剧大师,很美,导演美学设计很好,而我就是台下观众,欣赏就好。这不免让我觉得他高高在上,还觉得像是包装精美的动态Ppt。这种形容正是对电影最大的贬低。

电影是创作者和观众隔着屏幕交流的艺术, 这个艺术发展百年,最基本的就是利用镜头语言突出人物及人物关系让观众走近人物,理解人物让观众代入人物,而不是让观众审视自己(纪录片类型除外)

人一旦进入审视,就会苛刻起来:当我看到有人以“rb人反战败”为由发表萤火虫之墓两个孩子不值得同情言论时,大为震惊。三十好几的我,一看这部纯粹的反战电影还是会痛哭流涕,讲兄妹俩的故事导演选择把视角聚焦在“哥哥”身上,让我不自觉的跟着“哥哥”一起去经历战争下的残忍和残酷,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也会为其动容,而不是一面看一面时刻提醒自己社会主义接班人身份,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但我看本片的时候就不由分心,毕竟六块钱,我得告诉自己花的值:这个构图好,这场桥是搭的,这特写荷花是买的素材,这抠像还留着蓝边,粤语里这个词原来这么发音啊,许仙老师不太符合我想象(功力肯定还是好的)这些就是因为导演采用的视角给了我极大的自由度可以去关注其他事情。

没有节制的展现是不负责任的创作态度,反正你们怎么演我就怎么拍.下.来。因为都是老师,因为每个老师都应该展示充分所以减少运镜不但是让看电影的人有看戏的感觉还要让甲方知道,原汁原味的粤剧艺术才是绝对主导(我知道删了踢枪)

可影视创作层面上并非是让观众如同坐在剧院的说辞就能蒙混过关的,剧场里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多数观影的独立普通观众在手机前欣赏的时候又如何感受呢。起码于我,依然是老师很美,唱的动听,构图很美……

回归故事本身在大篇幅的相遇戏码过后,爱情的甜蜜章节草草了事,迎来法海这一感情磨难。这直接导致全剧最好的改编:许仙三劝酒的递进被直接削弱,这也就前面为何要强调创作者在故事呈现努力只停留在文本工作上,事实成片看下来的却是:爱了喝了打了散了完了的流水账。

额外说到大家狂夸的吸引人的优美画面,一如既往夸赞导演的好审美,不过拍摄本身难以恭维,采用电梯广告中常见的大平光棚内拍摄,而不是使用电影中大量利用光影塑造人物突出人物的做法,这样大量节省成本(还有老师们集中拍摄时间),然后把资源都放在特效上面。导演解释说是因为衬托水墨画意境,但就像前面所说在注意力抽离人物之后,各种缺点暴露出来,总不能说抠像都没干净,开篇人物跟背景抽离感强叫水墨画吧。电影并不是单方面解释出来的。

用精美包装抓人眼球将传统文化推销出去,但这是商业思维不该是创作思维。而艺术的对撞是互相尊重而不是单方面妥协谁去迁就谁。而是怎么有利于现代观众欣赏怎么融合。

酒香还怕巷子深,之于粤剧我由衷希望粤剧和其他各种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所以我认为本片在市场层面的是有积极意义,给市场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之于电影,我坚定认为他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