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篇泰国影评人对影片中反映的中式家庭关系的深刻剖析,特别是对Mui这个角色的解读让我触动,让我想起Mui在祭奠阿公的葬礼上,将那座纸别墅投入火中的那个画面,那一刻的她所代表的新一代女性好像完成了一种对传统中式家庭观念的割席。

(没找那一幕的官方物料,借帅气的比尔金这张代替下)
以下是影评节选的大意(注意⚠️含大量剧透⚠️):
“...尽管影片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阿安(M)和阿嬷在破旧老屋的生活,但本片的重点在于让M成为一个“旁观者”,他获得的教训并非源于自己的行为,而是来自于他亲眼目睹的自己一直回避的家庭创伤。电影揭示了在华人家庭中,尤其是阿嬷和她的后代之间,家庭所带来的残酷性,以及传统的压力如何不断压迫并延续到下一代。
影片慢慢地揭示了阿嬷家庭成员的地位分布,长子地位最高,次女地位最低。而M的位置让其从一开始就足够远,成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因为他是次女之子,作为母亲一边的外孙并不被认为是阿嬷家族的一部分。然而,作为阿嬷唯一的外孙(大舅有女儿,小舅无子女),M的身份既足够近来受到关怀,又足够远不必卷入家族的“爱之战”。

华人家庭中对血脉继承顺序的执着影响了家庭成员的关系,顺序依次为儿子、孙子,最后才是女儿。血脉继承的顺序成为华人家庭的权力图谱。父亲这边和母亲这边的称谓也截然不同。血脉的地位从出生时就已决定,不可轻易改变,形成层层压迫。在M和堂妹(Mui)的一场对话中,Mui解释了自己因为照顾阿公而获得遗产,M认为自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阿嬷。然而,随着影片的发展,M对遗产的兴趣逐渐消退,他与阿嬷的情感反而加深。最终,对M来说,重要的不是阿嬷的房子,而是关系中的地位。他最后质问阿嬷,为什么自己不是阿嬷心中最重要的人(ทำไมเอ็มไม่เป็นที่หนึ่ง),这仿佛让家庭变成了一场情感关系的竞争,遗产仅仅是一个安慰奖。
电影最后,阿嬷的选择展现了华人家庭结构的局限。尽管有其理由,但也揭示了“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ลูกชายได้บ้าน ลูกสาวได้มะเร็ง)”的残酷现实。影片真正关注的其实是华人家庭中女儿的关系,而不是M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真正的对比是阿嬷、妈妈、堂妹、大舅妈与那些不求回报照顾家庭的女性角色。
影片从阿嬷与次女秀(ซิว)的关系展开,暗示秀曾因帮阿嬷卖粥而不得不辍学,现在在超市辛苦工作,还要调班陪母亲去医院。阿嬷与秀在游泳池中的争执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当阿嬷得知女儿为了照顾自己而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时,表现出的爱竟是责备她不该带自己来。这种通过否认关怀来表达爱的方式,虽然听起来浪漫,但实际上对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最终,秀的生活成为了阿嬷生活的镜像,她在阿嬷家清理过期食品,但自己冰箱里的东西却几乎一模一样,这似乎是种遗传。
影片还提及了阿嬷与一个母亲安排的男人结婚,丈夫没有什么作为,阿嬷不仅要辛苦工作,还要照顾自己的父母直到他们去世,但由于她是嫁出去的女儿,因此没有获得任何回报。阿嬷在家中的地位和秀一样低,她又将这种压迫传递给了自己的女儿。
影片展示了母女间复杂的爱恨关系,这是华人家庭的局限性,重男轻女、排斥媳妇等现象依旧存在。长媳在祖坟前的缺席,影片暗示家族对其的不满,使她更加孤立。就连长子也承认,他在家族中感到压抑。
我们可以将阿嬷、秀和M看作“照顾者”,该角色并不是由血缘继承决定的,但在每个家庭中,往往会有人被选中承担这类照顾的责任。许多家庭会选择一位姑姑、姨姨、女儿、孙女或是未婚的女性,没有自己的家庭,也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来全职照顾老人、病人或小孩。这是一种需要巨大体力和精神投入的工作,体现了通过孝道进行的剥削。这类工作没有收入,也没有保障。随着家庭结构从大家庭变为小家庭,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只能通过雇佣外人来承担。
与此相对的则是Mui,她象征了新一代的子女(无论是华人还是泰国人)。Mui毕业于护理专业,选择通过“工作”来照顾他人,从照顾自己的阿公开始。Mui的职业照顾工作揭示了她对阿嬷和秀过去所背负的沉重责任的质疑。Mui代表了当代华人女性的一个出路,她似乎拒绝了传统孝道的价值观,也质疑了传统家庭的观念。

这部影片反复探讨了“家”的概念,涉及拥有和失去“家”。影片中,虽然阿嬷每周都期待着子孙的到来,但她似乎更喜欢独处。阿嬷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后,允许M搬来和自己住,并表示“有你在一起也挺好的”。与此同时,阿嬷的家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想住在那里)。最终,阿嬷失去了家,因为替小儿子还债卖掉了房子,阿嬷被送到了养老院。阿嬷的生活以在女儿家中度过为终结,M通过将石榴树移植到妈妈家中,让他妈妈的家变成了阿嬷的家(盆栽树木也反映了移民和城市中无法安定下来的人的状况,就像树木无法深扎根一样)。
“家”成为了一个不稳定的状态,既因为房子是遗产,也因为身体衰退到无法独自在家生活,唯一永久的家是坟墓。值得注意的是,阿嬷对家的定义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居住空间,而是家人。家被留给了子孙,即使坟墓也是为了让后代有面子。对于M来说,阿嬷的家是阿嬷的“私人空间”,就像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在她的著作中所提到的那样,“是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阿嬷终于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家是坟墓,看似独立于家庭之外,成为了她最后的真正归宿。
这使得阿嬷被迫无家可归的状态与Mui故意“无家可归”的状态之间的对比更加引人注目。阿嬷的在失去自己的家后,被迫接受了无家可归的状态,被送进养老院。相反,Mui在阿公去世后立即出售了继承的房子,选择住进酒店,而不是拥有自己的家。Mui的“无家”状态和作为有偿看护者的角色,象征着对传统家庭责任的反抗,也是新一代女性拒绝接受让女儿的传统身份压迫自己,并试图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的表现…”
全文???? https://www.the101.world/lahn-mah-wiwat-lertwiwatwongsa/
หลานม่า : ต้นไม้ เพดาน บ้าน ฮวงซุ้ย โดย วิวัฒน์ เลิศวิวัฒน์วงศ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