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流量,那给握有投票权的现场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目组必须下最大力气去筛选能投票的人。

这一冒险选择的后果已经初露端倪,凡涉及该节目的咨询已经没眼看,这一趋势如果蔓延到现场,决定去留,那真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可惜的是,这一场的现场已经有此趋势。


仅仅以网上的热度为标准,那么对于现实中的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将会非常高。如果处理不好,任其蔓延,这是会影响节目形象的重大错误。

流量在基数很大的市场,现实中很难掀起决定性的影响,圈地自萌,最多影响机场,交通。可在歌手这个舞台,投票观众是很少的。如何将这一些带有狂热粉籍的人筛选出来,是节目组必须完成的。

《歌手》以来,很明显的感到,能投票的现场人员,审美范围越来越窄,年龄跨度也越来越低。既然要选择多样的选手,现场投票的人员必须更多样,复杂。

犹记得多年前《我是歌手》,对于现场能投票的人员,是有明确的标准以及筛选,也会做相关的视频来展示。而今,投票的样式很多,但很明显的是,审美越来越狭窄。

现场投票人员的审美宽度、广度、深度,远远不及丰富的歌手类型。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选择了真正的流量,祝节目好运吧。

这个节目不是网络热度立起来的,是很多优秀的歌手,看得起这个节目才做起来的。依靠流量,也只能步入流量圈地自萌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