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什么青春he,结果第一集镜头给到那个黑色溃烂肉瘤的时候我就知道不妙了。
〈艾滋病与污名化〉
之前看qaf里面的艾滋情节都是在bm线轻轻带过,患艾的ben在千禧年初背景下,至少有相应的药物以及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但在爱病死三部曲里的1980年代,艾滋病刚从美国传入瑞典,在少数群体争取权益与被歧视的背景下爆发,给他们特别是男同性恋群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三部曲用了一个极小的切口展现了当时的复杂情况,六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年轻人汇集在斯德哥尔摩,拥有同一个性取向,死于同一种疾病。
〈同性恋与宗教〉
本杰明一生中死过三次,第一次是夏季小屋玻璃窗上的手印被英格玛擦掉的那瞬间,那个在玻璃窗上看到自己的存在的小男孩在此刻消失,擦干净的玻璃窗上不应该有手印,就像本杰明一家严格的宗教信仰信仰不应该有任何形式的越界。第二次是在他和 lasmus 的公寓,吃完了英格玛带来的蛋糕后,他的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身份就此断裂的那瞬间。第三次是在白色病房里念完卡琳·博耶的诗句“曾经,我俩的夏日时光无尽绵长”后,lasmus失去呼吸的那瞬间。
没有什么父母愿意为了孩子改变观念的温馨情节,本杰明一辈子都没有得到英格玛和布丽塔的理解,在他们家信仰大于一切,一切都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则,而规则,是不能打破的。
〈生命的存在与葬礼〉
剧和书都没有展开讲保罗这个角色,但我觉得他对我来说非常的吸引人,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处事方法和哲学,活的坦荡大方又自由,对朋友毒舌但又给予无限支持。除了brian这个角色之外保罗是最能给我“我曾经活过”的感觉的人。不畏惧死亡,不留恋过去,当下就是最好的答案,只有他一个人的葬礼是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葬礼上合唱团后方屏幕上画着阿尔卑斯山。棺材的一边站着一头狮子填充玩具,另一边则是小羔羊——他把本杰明送他的画还原了,然后所有的变性演员在舞台上边跳舞边唱着mitt enda liv!这就是保罗的葬礼!这才应该是保罗的葬礼!他躺在敞开的棺材里,被朋友们包围,这就是他选择的人生,是他唯一的无悔的今生。
他们存在着。
他们将双手手掌压在玻璃上,立刻留下清楚的手印。
他们活着呢,他们曾经活过。
他们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他们留下自己的手印。
永远不要不戴手套就给他们擦眼泪!——爱病死三部曲记录
...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