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本片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电影,此言不虚。不记得第一次看是什么时候了,也不记得看了多少次,可每次看都能看的下去,每次都深受触动,感动的地方每次都哽咽。这就是经典电影吧。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让人有所回味,无穷的回味,看看近几年拍的主旋律战争片,战狼,长津湖,志愿军之流从头到尾就是一顿噼里啪啦,剧情要么靠话外音要么靠字幕提示,有一个算一个,看过后除了打的热闹还能记得什么,留下什么,甚至不如纪录片感人。
再看花环,一直是那么克制,那么平静,梁三喜,靳开来说牺牲就牺牲了,多半个字都没有,梁大娘一家面临巨大悲痛也没有撕心裂肺哭天喊地,可当她拿出抚恤金还债的时候谁又能忍得住泪水。
花环虽然是战争片,可战争场面不多,不大,不激烈,三分之二都是文戏。可就是战前的气氛铺垫,战后的后事处理仍然让人感受到中国军人的气概,这就是功力!
电影里很多情节、台词现在看起来都大逆不道,批林批孔、文革迫害、领导特权、不讲真话、跑路子走关系,其实这些东西都存在而且远比电影里呈现的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的是现在乃至很长一段时间恐怕都难拍出这样的作品了,不是钱的问题,不是人的问题,是情怀、环境、价值观的问题,是怎么看待历史,如何诉说历史的问题。
再引深一下,那个年代的所谓伤痕文学,现在被许多人不屑和不耻,好像是有意编造故意为之的,虽然连文革都要粉饰美化的人够不是东西的。但是同意有些人说的,当时大规模宣传是因为要破旧布新所以大家一拥而上反思、否定都无所顾忌,而时至今日,这个需求没有了,再一味否定一味伤痕就不合适了,这就是没有独立角度独立立场的问题了,这样的情形下我相信是做不到独立思考的。
最后,致敬那场战争中牺牲的比电影里更英勇,更壮烈而家属生活却更艰难的烈士们,更要致敬像柱子那样身落残疾,却没有像指导员说的那样被很好地照顾的复原军人们!
永不凋零的那片花环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