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挑到一个人不算很多的场次,去看了春节档中期待值第二高的《流浪地球2》,结束后被一种让人不得不沉默的孤独感包裹了很久很久。我想到前几天剧团里关于“刻奇”词义变迁的讨论,这部片子可不就是对“刻奇”这个词原意的诠释吗?只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刻奇更无趣一点。
几乎每一处情节推进的手法、概念表现的方式,哪怕是音乐灯光摄影美术造型这些,都有种在其他影视作品里看过上百次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不是让人觉得亲切,而是不耐烦),甚至几处关键剧情的结构还是和《流浪地球1》一样的,这是我最诧异最不理解的地方。很难想象,21世纪了,还会有编剧在捏造事件性巧合的素材,稍微别那么偷懒,变换成情节性巧合也行呀。在概念迭代如此快的科幻片领域,片中的概念陈旧到怕是近5年的影片都很少再探讨了,更何况是以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还有,173分钟的片长,将近十个有人物描画的主要角色,竟然没有一个角色在片中是有弧光发展的。制作上不难看出创作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但作品呈现的效果,像是这些花费带着主创们无处安放的大义凛然匆匆奔向了无底洞。
当艺术批评界都在呼吁停止“取证”和“审判”,鼓励艺术作品探寻能够超越一时的社会需求及特定成见的价值观时,居然有电影创作团队率先退化掉精神创造力来实现自我媚俗。为什么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