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译名很容易错失观众啊,而且和影片主旨完全不符了,容易被误以为stereotype的歌颂片,其实明明写实意味拿捏的很好。

影片大量长镜头和手持很容易让人想起这方面的大师:达内兄弟,且通过影片反映社会一角的意图也很相似(除了达内的结局一般还是有一些乐观在的,而此片结局直坠深渊)。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结局的,不是觉得大团圆俗套,而是感觉结尾处坠入黑暗的设计把前期不断积压的愤怒、无力一口气卸掉了,让人感受到情绪上巨大的黑洞,这种巨大的失望感和无力感让全片的悲壮意味更上一个台阶。

...

补一段我的短评:最后一幕洗手的镜头,克里斯蒂安哽咽的声音被口罩遮掩,一次次叩击消毒水泵头、一遍遍揉搓双手的泡沫,背景音传来,护士问“医生”,他回答“我准备好了。”头顶一点殷红无声昭告撞到南墙后的无可奈何的回头,他准备好什么了?准备好稀释良心的浓度了。

我看到有人说影片原本的译名应该叫《不可杀人》,出自圣经的十诫之一(想起基耶了),这种取材圣经的片名寓意与影片的主旨都很契合,更耐人解读。

我个人拙见,如果不可以叫做《不可杀人》(我也不懂为什么,难道是考虑到中国观众对圣经不理解?)哪怕叫做《稀释》也比现在这个《医者仁心》好啊,既是影片的故事,也能解读成良心的稀释、人性的稀释,仿佛一种不可逆的过程。

还是祝愿这部电影票房更高吧,我觉得我们的院线需要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