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阳光照耀青春里》前,我以为这部是《宇宙探索编辑部》2.0,同样是4月清明档期,又是讲从精神病院出逃的故事,感觉会是天马行空的疯癫风格。特别是看到蒋奇明,就会想到那日苏的那种平静的疯感。但昨天首映礼看完后,才发现这其实是又一部《我不是药神》,是真正的现实题材电影——多少人因为曾经的法律不完善,而受到不公待遇,无能为力。但又因为勇敢不放弃的人,最终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肖央饰演的男主何立为,和病友们走上了一条长达14年的维权之路。当病历成为判决书,他选择用起诉状重写人生。他是需要治疗的病人,同时也是一次又一次等待开庭的原告。《阳光照耀青春里》的题材,在国产电影中算得上独特,聚焦精神病患群体与底层边缘人,以及属于弱者的程序正义,填补了对精神障碍者生存困境、抗争命运这块的母题空白。

青春里精神病院这一封闭空间,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的微观缩影。7号病室的病友们,表面看似疯疯癫癫的,与外界格格不入,但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与其说这里是精神病院,不如说它像一个监狱,只是里面的人不是罪犯,而是需要被规训的“非正常人”。正常与否的定义,全由一张病历决定。前半部分,青春里给人的感受是压抑的,记得刚开始有一个镜头,是仰拍的青春里的天花板,像一个笼子。青春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被约束的,精神病人需要以治疗为名接受“囚禁”,“小黑屋关禁闭”是规训的具体表现手段,甚至管理者(洪主任)其实也是被关在这里,藏起自己的过往,没有恋爱的自由,没有回归正常社会的可能。

然而,什么是正常的呢?正常的标准是什么?所有不正常的现象,在片子的后半部分都合理化了,且加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病友一起过中秋节,谈天说地,举杯畅饮,就像何立为说的“活得像个人”。当银幕上的角色以荒诞对抗世俗,以幻想消解现实时,电影本身便成为一剂温柔的解药。这种转变式的处理,跳脱了传统现实题材的苦闷悲悯感,以诗意的表达传递了对精神病人的人文关怀。这才是以他们的视角,把他们当作正常人。电影赋予了他们自主性,“发疯”不再是病理标签,更是对抗异化世界的武器。

随着主旨的深入,《青春里》在后半部分围绕一个很现实的议题展开,即精神病人也需要自我维权,也可以打官司。它没有停在传统社会现实议题电影的悲情控诉,而是迫使观众重新审视社会规训与人性之间的张力,直面结构性的压迫。
2013年5月起,《精神卫生法》正式开始实施。在此之前,有太多像何立为这样的例子,只是他们无法保障自己的自身权利,被侮辱、被遗弃,甚至被非法拘禁。法律中最受关注的非自愿住院制度,同时也通过严格限定强制收治条件,防止一个人被家人、公司强制送医,防止这种“被精神病”的悲剧重演。当精神障碍患者能够平等地工作、学习,当心理亚健康群体不再因“病耻感”去隐瞒症状,整个社会便朝着更包容的方向进化。
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想,精神障碍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我们每天拼命生活,克制自己的欲望到底是为了什么?咱们打工人的工牌,何尝不是另一种病号手环?精神障碍人群数量都已经破亿了,泛焦虑、泛抑郁人群也已破亿,其中不少病患都未接受治疗,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病。很多正常人为什么会突然“发疯”,显而易见,繁重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压得人喘不上气,或许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一定的可能性,会成为被公司逼疯的何立为……

当越来越多的“躺平”“发疯文学”成为打工人的精神状态时,精神病院里的荒诞,恰恰成了外部世界的倒影。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的“不正常”和解,那些被定义为病症的,可能才是生命最鲜活的脉搏。希望我们都能活得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