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厉害的。80后上海人,这部剧讲的是我们爸妈那代人的故事,我们80后要讲好不容易。
小说我也看过,虽然剧版和小说已经完全不搭界了,但这依然是部精彩的剧。
它主讲黄河路上那些生意人的浮浮沉沉,虽说拍的是黄河路,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上海滩的缩影。
剧里的每一个角色我都感觉能对应我们弄堂里的谁谁谁。
黄河路上那年代做服装生意的人很多。我爸爸就是黄河路做服装众多小喽啰中的一个。至今还记得我家阁楼上堆的,是我爸人家抵债给他他也卖不出去的人造棉裙子,晚上睡觉我都要爬进爬出。跟宝总没得比,我爸纯属小打小闹,外面批一点回来换个标签然后出去倒卖,要是卖的好就柯桥去进料子自己打样生产。千年难得有一件两件会像发牌一样的效果。这是眼光问题也是命。当年为了能进徐家汇的第六百货,想尽办法打点关系,柜台好不容易进去了还要讨好营业员,天天像菩萨一样供着。因为那年代的营业员都是公家的,卖不卖力就看你小老板拎不拎得清。我爸还经常会拨人家品牌卖的好的样式,打板生产好之后叫我妈带着我去退掉,我很不喜欢这种事情,因为每次人家脸色都很难看。我爸的意思是妇女儿童出场人家面孔难看归难看退还是会给你们退的。
看到吧,就是个坑蒙拐骗的年代,呵呵。
我们弄堂里第一批做牛仔裤的发了,记得他还是从摆地摊开始的。第一批做呢大衣的发了,第一批买认购证的发了,第一批搞盗版碟片的发了。我家没发。
那几年弄堂里出来好几个小作坊,十来台缝纫机没日没夜地踩。我妈还给小作坊烧过一段时间工作餐。像宝总这样做人的我们弄堂里也有的,但像宝总这么大立身的我们弄堂里没有,我们弄堂里的人大多扶不起的阿斗。有了钱吃喝嫖赌毒,样样来。赌到什么程度呢?人家弄堂里都是斗斗地主打打麻将。我们弄堂里是摊牌九是来梭哈,谁赢了晚上夜宵全开销。我们小孩子开心啊,蹋了后头有的吃了。插句伤心话,我爸爸也是毁在赌上面,我爸口袋里只有十块钱都敢去搓一百块拉子的麻将,所以我家发不了。嫖么,就像小说里一样,吃饱了没事干就噶姘头拷煤饼,男男女女搞不清楚。再玩的大的就是毒了,两夫妻一起命都没了。
真是看着他们起高楼也看着他们迎宾客也看着他们楼塌了。。。
因为这部剧老邻居们这几天都沸腾了,我妈昨天就好几个人叫她快看快看呀,我妈说要等我爸旅游回来一起定定心心看。
哈哈,真的要感谢编剧感谢王家卫的,我们黄河路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