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隐入尘烟》写一点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风格,独有的。中国的代表色永远是红色,红色主流电影占据市场,而这部以土黄色为基调的电影,是不符合时代的。
全篇移动镜头较少,有也皆是慢镜头,氛围感烘托到极致。我断断续续看完的这部影片,而每次一打开,它带你进入的那个状态,与你自己身旁的一切,格格不入。
没有情感爆点,对于观影人,有的是压抑,并不是窒息的那种压抑,而是平淡的压抑,隐隐在你心头的压抑。
主人公只有两个人,在其他乡下人的烘托下,他们绝不属于乡下人的典型,尽管都与黄土为伴,他们活得更加原始而纯粹。
看的时候总带着些许恐惧,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平静,你害怕下一秒会有什么打破这种平静。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拥有这种恐惧,影片中不断渗透的,他们也有。因为我们在他们眼里,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并不是对立,而是隔绝。
他们的爱情很浪漫,我愿意这样去形容。凭什么说穿着婚纱才叫浪漫?又有谁能在一贫如洗的时候想到,我们仍可以为彼此用麦子在手上刻一朵花呢?人类最真诚的情感在黄土上得以表达,依然是以有创造力的方式。马有铁永远懂得“一码归一码”,曹贵英永远会为丈夫献血而担心。这是在没有任何财富与知识装点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美好的本能,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那一头驴在最后终于获得自由的时候,反而像掉入了无底洞。它习惯了被驱使,习惯了牵绊。在牵绊面前,突如其来的自由像是深渊,你只有手足无措。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在监狱里几十年的人出了监狱便自杀,自由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是折磨,除了牵绊,你在这个世界一无所有,你迎来的自由世界是一种冷漠,因为在任何人面前,包括这个世界面前,你从来没有存在过。
说到被下架,终于算是理解了一点。从宏观的角度去看,依然那么真实。很明显透露出的一点是,脱贫攻坚破坏了他们的生活。这就像是一群在鱼缸里生长的鱼,被扔到海里,并且被要求和久经历练的深海鱼跑在一条线上,如此荒谬。他们做不到。媒体在问他们得到新房子的感受,他们说不出那些仿佛看到了新世界,对政府无穷感激的话,他们说的只有自己家的鸡,驴以后住哪,因为他们在乎的只有这些,他们在乎不了将他们隔绝在外的喧嚣。媒体中因脱贫攻坚而“受益”的人,在电视面前说的话,你无法知道是否发自内心。
乡土中国里说,乡土社会都是熟人圈,礼治。而这部电影正反应了另一种视角,即仿佛被乡土社会也排绝在外的人。他们并不是完全与身边人失去联系,而是这种联系太客观,太固定,这种联系对于他们本身而言,可有可无。他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焕发不出生机。他们扎在土里的根太深太深了。他们二人的联系也太深太深了,足以构成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仅与乡土人有一点交流的世界。
结尾处,马有铁站在高处远望那头驴,那也许是他能看到的,最开阔的世界。可依然只看到了黄土,和一头驴。无法比较他们与站在高楼大厦上看车水马龙的人谁更高,他们不属于一路人。
很难想象他们真正到了城里的样子。你能感受到他们的一丝丝的向往,与无尽的抗拒。《海蒂和爷爷》中,海蒂由于在法兰克福的经历而发掘了新的热爱,这是她由于看到了除了阿尔卑斯的村庄外的世界而获得的。所以你很难去判断乡下人进城是好是坏,而国家的做法,是以客观进步为出发点。在现代化面前,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那群人的第一视角,被忽视掉了。
这是一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去影院体验。后劲十足。男主不是专业演员,却演出了灵魂。海清的演技没得说,每一个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都刻画了“弱”却“有情”。这注定不是大众审美的电影,可你总能感受到一些,另一种世界的灵魂的低吟,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隐入尘烟》的魅力在于平淡,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