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数量众多,涵盖各种方面,且褒贬不一。从拍摄手法,到“山”与“海”的内涵,再到演员的表演,众说纷纭。

但在观影时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只有两处:一处是男女主二人在警局吃寿司一块收拾东西时的默契;一处四次阴间视角。

...

说实话,这不是笔者第一次看见第三方的视角,却第一次觉得这么阴间。一般第三方视角为的是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以影片中的人或物来观察角色,除3D之外的一种身临其境。这里的阴间视角一开始令笔者十分费解,但仔细研究后发现,原来这四个视角代表着一段感情的两次开始和两次结束。

第一次开始

第一次的阴间视角属实让笔者觉得有点毛,前一个镜头是男主滴完眼药水从山顶往下看,镜头一路延伸到死者,直接就变成了死者的眼睛。

...

之前给大特写时的蚂蚁在眼睛上爬行,阴间视角时蚂蚁也没少,真的是“身临其境”啊。从案发现场开始,预示着男主要和女主见面,一段感情也在这里开始。

结合剧情来看,这不就是死亡带来的新生么?女主第一任丈夫的死亡,给女主带来了全新的爱情。虽说死亡也是女主一手造成的,但毕竟结果,或者说过程是好的,不是么?

这不,女主和男主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一起破案,一起拜佛,就像一对普通的情侣一样。

...
第一次结束

第一次结束的原因十分简单——男主发现了真相,女主的前夫确实是女主所杀,自己还拿到了证据。但由于心里念着女主,实在没办法将其绳之以法,只能将证据交给女主,放其自由。

男主走后,女主一人抱着男主的衣服默默走到沙发上,镜头不断拉远,最后拉到了之前给过镜头的女主母亲的骨灰上。

...

当镜头拉远的时候笔者还没意识到什么,直到镜头最后逐渐下降,屏幕上出现了红色毛线布。可能是中国人对死者的敬重吧,这种感觉让人有点不太舒服。

不过这跟后面洒骨灰的行为貌似形成了联动,很多影评都说撒骨灰是“见父母”这一流程,那放到这里不就是女儿谈恋爱分手后,老母亲在一旁陪伴么?

看到这里的观众估计觉得自己在“现场”见证了一场爱情的结束吧。

第二次开始

十分佩服导演的安排,阴间镜头的出现每次都出人意料。这次也是,本来在平淡的买鱼,虽然根据前面的铺垫觉得可能此时男女主要见面了,但万万没想到这个阴间镜头能出现在红鲷上。

...

摸摸鱼就算了,怎么观众突然就变成了被摸的鱼了?而且摸完还得用湿巾擦擦手,属实是有点讲究了。注意,这里并非是因为需要和人握手才擦的手,本身男主老婆就是要找男主拿湿巾的,只是被突然到来的女主二人打断了。

真“鱼眼”镜头的出现此时意味着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二人相遇,作为一个纯纯的,不能有任何行为的观察者,只能默默看着故事发展下去。

虽然可能有不好的预感,但作为“鱼”的我们无法干涉,毕竟我们只是一条“鱼”。

第二次结束

最后的一次的镜头其实没有那么阴间,只是一个手机屏幕。发生在最后男主根据定位找到女主手机,查看手机内容的时候。

...

有些事情可能男主并不知道,可作为观众的我们看的一清二楚。此时,男主仿佛在向我们询问他不知道的事。而我们只能在手机后默默看着他发现真相。

此时的我们依旧无法改变任何事情,只能看着男主焦急的在手机上翻找。但看见了又能怎样呢?还是什么都改变不了,中国人的感情还是藏的太深了,深到只有自己知道。

不过这里笔者倒是有个疑问,男主为什么不使用查找手表这个功能呢?本以为男主会因为这个找到女主,结果压根就没有这回事。男主只能用肉眼去寻找,可哪里找的到呢?女主已经藏的很深了,就跟她的情感一样。

明明离得很近,却远的无法触及。

带着死亡的爱情

虽说这些阴间视角可能会让人有点不适,但做工着实精细。第一个镜头上的蚂蚁不说,“鱼眼”的镜头用上了鱼眼镜头,圆形的视角非常逼真。最后的手机屏幕也是,点按的感觉也做的很棒,细节满满。

仔细想想就能发现这些阴间视角都发生在没有生命特征的事物上,不管是死去的男人和鱼,还是非生物的骨灰罐和手机。这一切的承载都和生命没有关系,甚至隐喻着死亡。

纵观全片,男主和女主的相识、相遇、相知、分离不都是和死亡息息相关么?这段感情因死亡开始,也因死亡结束,阴郁而深刻。

浪漫又决绝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