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nathan McCalmont
翻译:Johnny Macca
原文链接:https://ruthlessculture.com/2011/04/21/2503/
译者先随便讲两句。因为queerness在六十年代(也包括其他时间)的捷克斯洛伐克电影中并非常见(甚至是罕见)的元素,1968年的这部《蜂之山谷》在我心目中一直是非常特殊而可贵的存在。它将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描摹得极为暧昧,同性之间的欲望与情感作为主线贯穿全片,homoeroticism作为影片不可忽视的构成要素极为鲜明地呈现出来——那些所谓的潜台词根本就是直言。影片将这种关系置于中世纪骑士团的背景之下,更使其显得有趣而意味深长(并且大大符合博主的个人喜好和审美趣味)。
《The Cross or The Cock》(太会起题目了)这篇影评更是经典永流传,甚至在Second Run去年10月发行的本片蓝光碟中还被评轨拿出来朗诵了一段(以后会把评轨中对两人关系的分析整理出来,很多很有趣很敢想)。博主也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出来细细品读一番,而它一直以来也启发了我对本片以及家产(就是两位主角Armin/Ondrej,也大大欢迎大家入坑真的冷死..)的很多想法。在第10086次萌生翻译这篇影评的想法后,博主也终于是一鼓作气地将其翻译了出来。水平有限,还请多多指正~


在其最著名的作品《基督教的本质》(1848年)中,巴伐利亚哲学家、人类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提出了如下观点:宗教是一种心理投射,人类创造了上帝,将其作为一种将仁慈、爱和随心所欲的能力等基本人类价值观念外化的手段。宗教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价值观念从个体事物中被剥离出来,加以抽象,以供人崇拜和思考。上帝不过是人,是我们内在本性与最基本欲望的投射。根据费尔巴哈的观点,这一过程随时间推移日益暴露了其问题,因为如今人们把抽象概念看得比价值本身更重要。上帝本应是一种手段,现在却成了一种目的。
法兰提塞·维拉席的电影《蜂之山谷》(Údolí vcel)就探讨了这样的情况:当人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抽象实体上,却忘记了这些抽象实体并非真实时,会发生什么。影片设定在中世纪的波西米亚,讲述了一位骑士对另一位骑士的爱,以及通过将这种爱投射到上帝身上,原本如此简单、富有人性而美好的情感如何被扭曲成一种真正可怖的东西。
影片的性压抑基调几乎在其开场镜头中就得到了奠定:年轻的奥吉走近餐桌,他的父亲正在那儿庆祝自己和一位与奥吉同龄的女孩的婚礼。女孩容貌美丽,当两个少年四目相对,一种难以忽视的性张力在两人之间迸发。这位年轻女子为获得经济上的稳定而嫁给一位年长的领主,但很明显,她的性欲集中在一个与其年龄相仿的人身上。尽管与后母莱诺拉年纪相仿,奥吉在情感上尚未发展成熟,他以恶意回应婚礼,送给他的后母一篮子花和蝙蝠。奥吉的父亲一怒之下将孩子的脑袋撞向墙壁,又恐惧自己会杀死亲生儿子,于是祈求,如果上帝能饶奥吉一命,他便将孩子的生命献给上帝为其服务。不用说,奥吉身体康复,被送往遥远的北方,加入条顿骑士团。



与同时代更著名的圣殿骑士团一样,条顿骑士团也是一类修道院式的军事团体,其成员被要求发誓放弃财产、头衔和与女人、男人的肉体之欢。誓言中对同性欲望的不寻常承认显得颇有先见之明,因为我们很快就发现成年后的奥吉(彼得·采佩克饰)与英俊的骑士同伴阿明(扬·卡切尔饰)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奥吉与阿明的关系是一种亲密的友谊,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吸引,这种吸引通过他们对兄弟般的忠诚以及一些奇怪仪式的谈论表现出来。在这些仪式中,两人躺在冰冷的海浪中,以此麻痹下体,惩罚自己不洁的想法。正如费尔巴哈所预言的那样,阿明对奥吉的忠诚与欲望表现为一种对骑士团规则和上帝荣耀的狂热虔诚。


起初,奥吉在这种环境里过得似乎还算舒心,但当他有机会与另一位骑士一起逃跑时,裂隙便开始显现。奥吉拒绝了这位骑士,头部还挨了狠狠一击,但当阿明得知那位骑士离开,他对奥吉的反应却如同一个嫉妒又多疑的情人。奥吉没有逃跑,但他也没有制服叛逃者,因此他的软弱应当受到惩罚。阿明严厉的判决令奥吉难以接受,于是他决定逃离骑士团,回到父亲的领地。他一逃走,狂热的阿明便请求指挥官允许他离开骑士团的领地,把奥吉带回来。

阿明与指挥官的互动也奇怪地带有性暗示。指挥官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评价了一句阿明的手有多冰冷,并命令他在下次服侍自己之前把手暖热。阿明对奥吉的忠诚也在途中表现出来——他遇到一位美丽的盲女,却拒绝了她的接近与亲昵。“把自己遮起来,女孩。”他低声咕哝着骑马经过。但让他对这位年轻女子的肉体视若无睹的,究竟是对上帝的虔诚,还是对奥吉那近乎痴迷的忠诚?
阿明追上奥吉,两人共同击退了一些土匪,阿明随即表明了自己的计划:带奥吉回北方,并将这一旅程作为一次赎罪的朝圣之旅。但奥吉将他的旧友击倒在地,逃回家继承了他父亲的位置,成为了一家之主和庄园的领主。听说庄园有了新领主,教区神父便来打听,表示奥吉如果愿意向教堂捐些钱物,便可收买自己的忠心。起初奥吉似乎持怀疑态度,但当他后来与前继母结婚,神父便透露交易已经达成。

作为一名骑士和修士,阿明本应致力于拯救人类和救赎人类的灵魂,但真到了关键时刻,他宁愿人类被烧死也不能容忍任何偏离自己世界观的行为。由于影片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许多人认为这一言论是一种隐喻,即《蜂之山谷》讲述了苏联的极权主义,反映了当权者把意识形态正确置于人类现实之上的意愿。但这一解读是将阿明的言论与影片其余部分完全隔离开来看待。阿明这个角色之所以如此迷人,并不是因为他是那种依靠武力强行塑造世界的狂热硬汉,而是因为他的狂热其实是他内心隐秘欲望的投射。阿明这段言论的潜台词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我得不到奥吉,那整个世界就烧成灰烬吧。阿明所信奉的上帝是个嗜血的混蛋是因为他需要这样一个上帝。他心碎、失落至极,疯狂地爱着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却抛下他去娶一个女人。

阿明执念的性心理本质在影片的最后一幕更为清晰。奥吉与莱诺拉成婚时,阿明出现在门前,注视着门内正在庆祝婚礼的一对新人。还是孩子时,奥吉就曾心怀恐惧与压抑的欲望注视莱诺拉;而如今,轮到阿明怀着相似的情绪注视奥吉。身为孩子的奥吉无法将对莱诺拉的情感付诸行动,身为骑士的阿明同样也不能允许自己将内心的情感付诸行动。

《蜂之山谷》以奥吉朝圣回到那片狂风席卷的海滩结束,正是在那里,阿明和奥吉两人以修士的身份初次相识。奥吉跪在海边,显然因阿明的遭遇心碎懊悔不已。这一段颇为有趣,也契合了对《蜂之山谷》的政治解读:这是一个曾面对狂热却设法赢得自由的人。然而,尽管没有任何必须这样做的理由,奥吉还是完成了阿明的遗愿,回到了那个他们最初相遇的丑陋的小海滩。如果从政治的角度解读,这场戏似乎是在评论人们头脑中“警察”的存在:即使极权的外部力量已不再迫使人们服从,极权统治下的人们仍然倾向于遵守规则,好像自己仍被全天候监视一样。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这篇文章提出的同性主题角度来解读这场戏,奥吉的朝圣则是一种对其内心真正所属的承认。的确,尽管影片明确表达了阿明对奥吉的情感,但却几乎没有花时间解释奥吉为何突然想要离开骑士团。

阿明的坠落源于他无法认识到自己道德信仰的真正情感基础。阿明并非暴君,他只是一个因嫉妒和失落而发狂的情人。但正因为他将对奥吉的爱投射到对条顿骑士团的忠诚上,他会因奥吉未能按照自己对爱抽象、扭曲的观念行事而虐待甚至可能杀害奥吉。另一方面,奥吉则从未忘记他对骑士团的忠诚始终与阿明有关。尽管会危及他的自由,奥吉仍拒绝与阿明对抗,再加上他为爱进行朝圣,回到两人初次相识的地方,这些都表明奥吉从未停止爱阿明,他对上帝的忠诚始终由对人的爱所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