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专门看一眼今天上映片单,很难会留意到8月15日的今天,有一部《坪石先生》在这一天上映。相对于《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自带的流量和话题,《坪石先生》同样作为抗日题材的故事,少了些许热度,不仅反映在宣发的力度上,还表现在故事内容里。

《坪石先生》讲述了1938年广州沦陷后,国立中山大学辗转迁校,历经云南澄江,粤北坪石,期间坚持办学,开教,尽管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城市,但藏匿在山水之间的师生依旧时刻警惕着日军的侵扰和破坏。电影的故事主要围绕1944年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等学校迁往粤北坪石后,在这一年间的镇民生活,学生活动,课堂教育,与师生之情。

坪石先生代表的是以黄际遇为首的一众教授,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学生,校产及坚持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华文脉的动人壮举,整个故事非常缓慢,像是一篇散文或是随笔,它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刻意的渲染情绪,如片中一样电影引领着观众看待国家危亡之际,文人志士与无名之辈如何用另一种力量和武器,用力托举着国运与希望,所以我也打算像做读书笔记一般,用关键的台词徐徐展开故事的脉络。

“一个书生可以抵抗十万大军”
正在课堂上授课的黄际遇,突闻外面作响的敲锣声,随即指挥学生立刻离开教室,躲避在墙角下,天空飞过的几架日寇战机轰鸣作响,眼见飞机暂时离去,对于无缚鸡之力的学生发出的疑虑,黄际遇面不改色的说道:一个书生可以抵抗十万大军。这一句话,实则点明了当下学生群体存在的两种观点,投笔从戎亦或坚持受教,而作为黄际遇等大学教授非常清楚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使学生习得科学技术,必将能在未来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成为可以抵御钢铁洪流的中坚力量。而历史证明,如钱学森等一辈科学家以爱国热忱,学成归来确实可以“一人抵五个师”。

“无用之用,当为重用”
黄际遇面对自己儿子认为的“学习无用论”,且意欲投笔从戎,一方面否定了论断,而另一方面也将选择权交给儿子,这一情节与后段参军训练的情节做了互文和对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阐明了爱国救国之道的不唯一性,明确知识与学识也是强有力的抗争武器,断不可抛弃。

“我是不会离开中大的,这些留着也没用”
在迁校关头,黄际遇烧掉了一沓来自国外的任教邀请函,面对父亲这一举动,错愕不解的女儿劝说着父亲。黄际遇年少聪颖,曾留学日本并一度加入同盟会探寻救国之路,赴美深造后回国,将毕生所学著书执教,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黄际遇心生厚重的家国情怀,坚定毕生事业和人生定位,中大的存亡正如国家的存亡,危难当头唯有明志才可引领师生一同坚守,有国才有校,有校才有家。

“援军明天就到”
“师生未动,书籍先行”,学校借鉴了军队打战的战时理论,为实现迁校顺利,首先转移书籍等校产是保证教育持续的举措,也是保障学生受教与文脉守护的必要条件,图书馆馆长肩负重任带领多名挑担工跋山涉水,一路转移珍贵书籍,却在途中被县长一行阻拦,并谎称国军的援军将抵达坪石,要求队伍回程。最终引发故事结尾人与书籍一同逃难的情节,一方面揭露国军鼠目寸光,临阵脱逃与脱离群众的反面形象,另一方面是大力表现师生百姓共同守护文脉,风雨同舟的大无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