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赏析,她提到这部小制作“钢的琴”是她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知道了导演张猛的拍摄手法,大部分都是平行拍摄,人物都是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进到镜头里。听完后再来看影片,很注意导演的这个拍摄手法,很有意思。查了一下资料,电影上映时票房仅有600万,随时时间的流逝,真正的精华会穿透时间这张网被筛选出来,走出一条低开高走的艺术生命K线图。

片中我们看到的主线表面是部关于父爱的片子。父母离婚,父亲想通过造一架钢琴挽留住热爱谈琴的女儿,然后父亲的朋友们各自施展自己的主业才能帮助父亲来造一架钢铁材质的钢琴。实际上导演想给我们看的并不是这些,真正想表达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东北的大部分的钢铁厂停产后整个东北萧瑟的荒凉的场景。到处都是无人看管的废弃的工厂,只有二个高大的烟囱告诉我们昔日的辉煌。

看到过一句话:有时候个人的失败不一定都是个人原因,也有时代和大环境的因素。这部片子里的主要人物应该就是这样。

片中父亲会谈手风琴,会外语,却靠着婚丧嫁娶给别人演奏勉强糊口度日。父亲的朋友们,有的给学校看门、有的杀猪、有的修锁、有的收废铁,还有的靠赌钱耍无赖为生。这是这样一群人,会因为造一架钢琴再次聚起在废弃的工厂里。他们是为了造钢琴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是为了找回昔日的记性。这一代人,从他们的父辈开始就生活在工厂里,生活在大院里。教育有工厂学校,生病有工厂医院,吃饭有工厂食堂,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大集体家庭里,且这个家庭的家长又是父亲的嫡亲长子,享受着天Ω骄子的待遇。今天这个家解散了,昔日的荣耀消失了,曾经的偏爱被剥夺了,这一系列的变故导致孩子们晕头转向,无从适从。现在他们重聚在这里,不管是那个地痞无赖还在变故中稍有清晰头脑抓住一些资源倒腾废铁的大哥,在那一刻都认真的像个战士,他们不是在造钢琴,他们是在祭奠过去的生活。

片中最后钢琴造好了,导演用了一段歌舞剧的形式,弗拉明戈的热烈中迎来钢琴的诞生,是为了钢琴的诞生吗?是为了各自的浴火重生吧!一个时代过去了,但我们的人生终将要继续,不在时代变迁中淘汰,就在时代变迁中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