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大学城路演场。导演和女主原来是广州的校友,女主居然还是番中校友…怪不得拍的这么生活化,写实的同时又在写诗。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好像是电影里的每一处场景,都出现在我的生活,不管是小时候的回忆还是长大之后走过的路,电影的细节都一帧帧熟悉的画面和我的印象重合起来。
这种对广州香港的深刻记忆,岭南气候特有的氤氲水汽湿热的气质,36度还在田里摘荔枝,在夏夜的暴雨被淋湿的头发,俯视下的平房,准备打台风前闷热的空气,汽车驶向环市东路的立交桥,陈旧的相册,盖在桌上的纱罩,深夜煮的汤面,等船靠岸的码头,人来人往的果市,穿梭在楼道里被追赶的身影,旧的老式门锁,铁窗,红色胶凳,风中摇摆的碎花裙和衬衫(自从我奶奶搬走之后家里再没有出现过窗外的碎花的衣服),熟悉的每天都这么多人的中山路…
在广州生活的19年,有时我会刻意感受生活。感受夏季的台风,暴雨,闷热,阳光,偶尔只是平常的吹着晚风,和喜欢的人在天台俯视广州郊区的平房,或者就是骑着车,匆忙的从人群里穿过,从蓝罐曲奇饼盒或者蛋卷盒里找到收藏的信件,从妈妈的相簿里找到几张老照片,站在闹市的街角寻找自己缺失的一角,或者只是睡在凉席上一边听风扇摇头的吱戛声一边用蒲扇消暑等睡醒再去买一根红豆冰棍或者五羊甜筒。
电影讲的是女主追忆过去到香港找寻缺失的故事,一条线是找爸爸,一条线是再次遇到了青春期萌生情愫的玩伴。其实剧情很简单,不过结局很开放。电影突出表现女主的情绪,女主就是淡淡的普通人,面对着不平常的每个人特有的课题。剧情比较次要,看进去的话,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微妙的复杂的情绪,如果要说具体是什么的话…感觉就像王菲的暗涌,她可能在某一个瞬间情绪就如潮水一般翻涌而上,但真正发生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的悲伤。
在鱼生的线里面,这种没办法细细表达的感觉就更加明显。不过我暂时只体验了前半段,还没有后面的经历(我也思考过如果有一天这么发生了也许会是类似的场景
电影的画面非常美,真的拍出了我喜欢的家乡的样子。特别是开头择荔枝的那一个画面,整个画面都是生机盎然发着光充满能量的,热气就和荔枝一起传递过来,太阳光就从绿叶的缝隙了传过来,接着听到的是一群人用粤语的对话。林老师的富有故事感的脸就出现在树林间,孙阳饰演的典型本地仔就带着小动作很生动地出现。
在我小的时候应该去过两次还是三次香港。那个时候莲花山港还没有关,去香港坐船用两个小时。在船上我坐窗边,就看水拍打在船身上,感受船的晃动。下船的时候,就看见船和码头接触的紧密,人头涌动,说的还是粤语,家里看的也是翡翠台明珠台,好像大陆和香港也没有那么不同。
很多细节,很多情绪,自然而然就感觉到了。也可能出于这部电影描述的广州香港实在太真实,你甚至可以感觉到导演的情感,非常敏锐就捕捉到广州香港的独特气质,两地人的独家记忆。我看的电影不算多,但描绘岭南的实在太少。假设我在脑子里设想我的生活的画面要拍成电影,也会是这种夏天。(不过我们吃砂糖橘番石榴比较多啦)
文艺片嘛,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我会忘掉,趁着还没睡觉先记录下来。一个人看比较有意思,两个人也不一定能遇到懂你的,还不如一个人看。感觉就很适合台风天在家里一个人慢慢的欣赏好片…刚好最近确实要打台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