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部伊朗电影,这部电影我一共看了三次,今年是因为在阅读中东史,所以重新又把这部电影看了一次,看完后感受也和之前两次有所不同,所以想认真做个推荐,这部电影就是阿斯哈·法哈蒂最有力的作品之一——《一次别离》。我听过三句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
“这是一部全片没有一个废镜头的电影。”
“现实主义电影的典范”
“上一次让我看完电影后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伊朗电影《一次别离》”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在讲解视听语言的课上,当时老师拿了《一次别离》的片段反复为我们拉片,对里面的每一个手持镜头和镜头调度可以说是夸了又夸,那种极具生活质感的手持镜头和出神入化的镜头调度也就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不可否认的是,影片无论是从镜头语言的处理,还是大量主观视点所产生的强烈的代入感,甚至全篇除了结尾没有用任何音乐而是采用了旁边和环境音,都让这部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今天我还是要分享下我对这个故事本身的理解,要知道《一次别离》的拍摄成本只有30万美金,却一举拿下了柏林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以它讲得绝不仅仅只是关于离婚的故事。
导演法哈蒂没有站在任何一方,谁都没有在善与恶这场交锋中更胜一筹,就连最后,影片中最善良的,没有被社会毒打过的女儿特敏(中产女儿)面对法官的质问,为了保护父亲,她撒了谎,而说完那些话后,她在父亲的床边,流下了泪水,这也许是特敏第一次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恶。
在法庭走廊里,特敏在背诵课文,这段内容导演给的非常直白,背诵内容是“在萨珊王朝时期,人们被划分为两个阶层:上层特权阶层和普通阶层。”她的外婆在一旁纠正说,是“平民百姓”。这时候,处于镜头另一个角落里的是护工瑞茨的女儿,正在一板一眼地学着特玫背诵。
在十岁少女们的初识中,一切都是纯粹而美好的,虽然大人们的世界充满了拉扯和阶级矛盾,但是最初两个女孩子的友谊确是整部片子中最温暖的画面,但是随着上一辈的矛盾不断加深,面对着大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和厮杀,最终,她们看彼此的目光不再真挚,影片最后一幕,特敏在离开前无奈的看着护工的女儿索玛,而索玛却像特敏投向了如刀子一般冰冷的目光时,这一刻,从萨珊王朝沿袭而来的阶级问题,重新烙印在现代的伊朗。
开放式结局 是家庭的未来 更是伊朗的未来
影片的结尾,特敏和纳德再次回到了离婚现场,女儿特敏需要在两个人之间做出选择,她一再强调自己已经做出决定,但是影片结尾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在一个漫长的长镜头中,在特敏和纳德两个人漫长的等待中走向尾声,他们各自坐在廊道的两侧,中间依然隔着一条路,谁也没有逾越,而身后不断变化的是和他们一样生活在伊朗的形形色色的人,最终我们对于特敏的选择无从得知。
究竟是选择留在传统的过去,还是选择寻找更现代的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不仅仅是这个家庭的选择,而是伊朗这个民族在这个巨大的裂缝中,究竟何去何从。
最后再补充一部电影,我超爱的,以前做个很简单的推荐,叫《我在伊朗长大》。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