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瞒天过海、虚实莫测的脑洞盛宴;一次弄真成假、将信将疑的政府阴谋;既有别出心裁的创意,又有独具匠心的切入点,两相作用之下,整个故事都被蒙上一层平行宇宙般的奇幻色彩。可正当你准备怀疑现实的时候,导演又恰到好处地用狗血的爱情故事和俗套的人文主义关怀及时提醒你,别多想,也别入戏,一切都是一场银幕梦境,认真你就输了。
自100多年前乔治梅里爱第一次在银幕里登上月球,这个题材就从未真正离开过电影人们的视线。上一次看还是早几年查泽雷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视效的《登月第一人》,此番还以为又是旧事重提,结果猛然发现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从库布里克惨遭嫌弃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这片子就是冲着逗闷子来的。
电影巧妙地从一个口若悬河的营销大师的角度切入到第一次登月计划的背后,轻松而戏谑地在历史大事件中穿针引线,并极尽讽刺之能事:平均年龄26的登月工程组、全靠坑蒙拐骗和乱打广告来拉拢投资的国家宇航局、常年暗中研究外星人的神秘国家工程、以及肯尼迪暗中授意并最终引起半个世纪争议的棚拍登月画面。
在戏谑和恶搞的背后,剧本又直截了当地对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力而炮制的巨大阴谋加以无情讽刺。
“任务的重点早就不是登月了,而是让全世界在电视上看到美国战胜苏联。”
“这不仅是登月竞赛,而是哪种意识形态能夺取统治的比拼。”
“所有人皆大欢喜,你去过你的新生活,全世界也无需在共产主义的月色下沉睡。”
整部影片既享受着在这种虚实结合的游戏里故弄玄虚的快感,又往往在不经意间透出一些真实。诚然你不可能当它是一部纪实题材电影,但又并非完全捏造。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用想象补全现实没有触及的角落并化为比真实更真实的虚假,才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最吸引人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你甚至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部科幻片。正如《三体》不就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选取了一条支线而无限延伸的典范么?
不由想起十几年前《醉乡民谣》里奥斯卡伊萨克和亚当老司机倾情献唱的那首“Please, Mr. Kennedy”,两个风格调性天壤悬隔的电影此刻却赫然融会贯通,合为一体,仿佛就在寡姐口若悬河拉拢赞助的同时,纽约街头某个落魄的民谣歌手还在用肯尼迪插科打诨、大开玩笑:
“I sweat when they stuff me into pressure suits, Bubble helmet, Flash Gordon boots!
No air up there in gravity zero, I need to breathe, don't need to be a hero!
And are you reading me loud and clear? Oh! Please, Mr. Kennedy──”
跳出电影本身,依然能看到这个时代的电影人还能够在既有题材中不断找到新的命题,仿佛又给了这个江河日下的行业一些缥缈的希望。也感叹如今已经被政治正确的潮流毒害至深,导致处处是红线、人人不能惹的好莱坞,还是有那么些创作者能保持着这种随心所欲去恶搞、调侃、编排、嘲讽当朝事件与人物的自信以及在历史的平行线上肆意妄为权当笑谈的从容,而不需要给每一个重大事件都按照官方盖章的通稿来定性、让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根据符合政权要求的形象来设计。毕竟观众也知道,只有深知自家史书中真的充斥着骗局和假象的统治者,往往才更容易谈虎色变、讳莫如深,因此他们索性给你来个与其人黑我,不如我自黑。如果一定要说本片输出了什么“美式主旋律”的话,那就是他们永远相信无名小辈也具有改变历史进程的力量。
近闻唐尼已经被漫威返聘,寡姐无疑成为漫威下岗员工再就业的代表。上世纪的复古造型实在和她天造地设,只是查宁这个木讷形象和壮硕体格实在不太能撑得起这个登月计划总工程师的角色。总算导演没有丧心病狂到安排一场床戏,让我提心吊胆了半部电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