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贡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辩论。上一个让我有相同感受的辩论场景应该是去年看过的《倒霉性爱,发狂黄片》。但这部拍的比《倒霉》更加成熟,魔幻色彩运用地也很自然。
本片想讨论的议题更像是在隐喻一个国家命运:历经过殖民,康米主义革命,演变革命,在建立稳定政权并被欧盟接纳后,还要承受劳动力流失,需要接受欧盟的财政接济维持社会稳定。但是人们仍然排斥一些所谓“低等人种”劳动力。这种歧视到底能不能支持社会的稳定。
在这个混杂着各地人种的土地上,接受着无数“原住民”的洗礼。但是只有匈牙利人和德国人被本地罗马尼亚人所接受。这种骨子里的排外其实对各个民族来说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对强大的外来者说不的后果是被征服,而弱小的外来者就只能从“主”安排,这样一来主客是不断交替的。因此人种的迁徙总是慕强的。
匈牙利人和德国人之所以被接受也是因为他们曾经征服过这片土地,而罗马尼亚的劳动力向欧洲流失也是因为这种慕强的性质。这种现象其实再正常不过了。而在罗马尼亚这个经历过数个政体变革的土地上,对于人种的敏感其实是一种必然,他们不够强大,他们被各种人征服过,他们没有底气去大方地接受外来者。再加上西方对于第三世界的各种宣传,偏见早就根深蒂固。因此这场长达十五分钟的辨论戏中其实根本没发依理而论,本地居民每个人都看起来非常情绪化。
但是这场已经没法理争的辩论被一场意外打断,男主的父亲上吊了。
男主这个角色是一个表面强硬但是内心相当敏感的人。这也像是一种对于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的隐喻。男主父亲的那几张核磁共振的照片照出的脑瘤是衰老的痕迹,而这也暗喻着罗马尼亚的疾病也是“衰老”:年轻人出国务工,老龄化成为必然。
女主想将欧洲那些强国的平权思想强行植入到这片敏感的土地上,就像她想要男主用罗马尼亚语(本土语言)说出那句“我爱你”,她想改变的是根植在本地的思想,让本地人开放思想,从思想上接受西方那套价值观。她甚至在村庄里开办了一个弦乐队,这种小资情调在整个村庄都显得格格不入。显然这个想法太过于理想了。这一套说辞在她与众不同的小资环境下显得更加虚伪了,更何况西方的那套价值观(环保主义)还曾经摧毁了这个村庄的矿产业。他们根本不相信西方资本家的说辞。
但导演也不是没有给出建议。就像开头男孩因为预见了祖父吊死而失语,最终预示成真时用德语说出的“我爱你爸爸”,开放和发展永远都是和平年代的主旋律。就像集体辩论中一位村民说的:“难道让我们回到共产主义吗?”这句话似乎也透露着对那个伟大理想的希冀,也是对那个红色巨人的缅怀。
整部影片在五只熊的魔幻主义镜头中结束,对于原住民的争端是不会有结果的,这永远都会是一场无法理说的辩论。抛下成见,建设家园才是当下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