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4年的故事镜头大于内容,后12年才终于将内容拉了回来,但仍然掩饰不了这个片子过于稚嫩的这个缺点。

感觉导演想表达很多但又十分平均,甚至到最后Nora哭了我才反应过来她情绪的所以然,所以对于结局,我的意外大于感同身受。其实很能理解Nora的心情,我个人认为最让我惊喜的地方是我感受到了她对于失去的伤心,她多希望这一世其实是和海盛在一起啊,但却只能怪在是因为“姻缘”不够了,多自私的希望海晟不那么“Korean”,说不定他们就能在一起了。

...

虽然影片从头开始,画面上两人就注定分道扬镳,但关于Nora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的表达实在还是太少了。

个人认为Nora最后的哭泣是片中唯三的惊喜点,而其中另外一个便是Nora和Aurther的pillow talks,这一场戏就足够让Aurther的人物在我心中立住,相反成为了在本片中我最共情的角色。最后在楼梯上抽着烟等自己的妻子回家,目睹着妻子和她“爱人”的一切以及离别,这是多么的真实和真诚。我甚至希望看到更多关于Aurther的故事。可非常好的一个关于Aurther的镜头却在本片中没有被加以利用。

当Nora和Aurther回到Nora的家中,Aurther坐在画左的桌前,Nora和海晟从画右的家门进来,下一个镜头便是Aurther和海晟的第一次交流,Aurther主动用蹩脚的韩文与海晟说话,可见Aurther对于Nora的付出以及对于他们感情的付出,可既然如此,在上一个镜头中,为什么不让Aurther坐在桌前小心翼翼的复习韩语,只需要将那一部手机换成一张纸就行,因为这样观众就能更加明白Aurther的良苦用心,因为这是故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的Aurther的人物性格。哪怕是不想通过这个镜头来丰富人物,那也让Aurther玩手机的动作更加有意义。增加一点对于接下来的相遇的焦虑感和紧张感也是很好的,因为海晟在上一个镜头有明显的入门时的迟疑。这也是为什么全片给人一种十分青涩的状态的原因,全是漂亮的镜头的堆砌,但细节上却不够细心或者说镜头的使用上只停留在了“寓意化的表达”,而镜头语言就真的只是一种语言而已。

...

继而聊到真实和真诚,这也是Past Lives最大的问题,前24年太不真诚了。这种ingenuity源自于故事本身很飘渺很轻快,小情侣之间的甜蜜瞬间,这和后30分钟影片的极致生活质感完全背道而驰,模模糊糊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导致有一种明明电影过去三分之二了却感觉什么都没看的感受,花一个小时去讲两个人普普通通的情感,实在是过于浪费,并且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开头的时候我会提到镜头大于内容的强烈感受的具体原因。

最后回到镜头语言,全片有很多移动镜头和全景,把影片的基调定在了一个十分客观的视角,这也让人很难代入进故事之中。再加上前一个小时的弱叙事手法,真的有一种在过ppt的感觉。哪怕最后Aurther和海晟尴尬地坐在酒吧也变得十分的有距离感,成为了呼应标题Past Lives的工具片段。虽然这反倒是本片中最后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片段。惊喜的原因是没有想到导演会把这一幕拍出来,并且拍的很好,同时还让我感受到了海晟这个角色因此而变得更加丰满。

“我们坐在一起也是因为我们彼此的姻缘”

这样的theme让电影对于Past Lives的定义一下子就丰富了许多。虽然镜头上,仍然十分的冷静,就一个全景固定镜头。

这是本片的风格,让观众一直以观众自己的视角去看这部电影,却也真实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这股“距离感”。我不太能确定这是否真的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极有可能就是导演自己的真实经历,她不想让观众过于地去“窥探”她的内心,所以很平均的把自己的经历给复原了出来,让观众自己去琢磨,去品味。

又或者说,这是一种对于“回忆”与“过往人生”的表现形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