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一、20世纪初:王国时期 & 一战
1900年左右的罗马尼亚,还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叫“罗马尼亚王国”。那时他们的国王是从德国请来的霍亨索伦家族(有点像“外聘领导”)。
一战期间(1914-1918),罗马尼亚一开始中立,后来在1916年加入协约国(英法俄一方),希望从奥匈帝国手中夺回被占领的地区。战争虽然惨烈,但最后他们算是“赢”了,于是在1918年实现了“大统一”:把特兰西瓦尼亚(德古拉的故乡)、比萨拉比亚、布科维纳等地并入国家。
这时候的罗马尼亚变成了一个更大、更强的国家,人们叫它“大罗马尼亚”。
---
二、二战前后:从法西斯到共产主义
1930年代,欧洲局势动荡,罗马尼亚也不例外,王室内部争权,国内政治不稳定。1940年,面对苏联、德国和邻国的压力,罗马尼亚被迫割地,民心大乱。
二战中,他们一开始跟着德国纳粹走,派军队参加对苏联的战争,后来风向变了——1944年罗马尼亚“调头”倒向苏联,帮助苏军打德国。
战争结束后,苏联的影响越来越大。1947年,国王被迫退位,罗马尼亚正式成为共产主义国家: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后来叫社会主义共和国)。
---
三、冷战时期:齐奥塞斯库的时代(1965-1989)
这位齐奥塞斯库(Ceaușescu)是罗马尼亚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一开始主张独立自主,不完全听苏联的,甚至曾因“敢对苏联说不”而被西方媒体夸奖。
但很快,他逐渐走向极权统治和个人崇拜,控制言论、秘密警察监视人民,经济也因为他盲目发展重工业而陷入危机。人民生活苦到“连电都限供、吃饭凭票”。
---
四、1989年:剧变与革命
1989年东欧巨变,罗马尼亚人民也爆发了抗议。12月,齐奥塞斯库下令镇压民众,但军队倒戈,政权瞬间垮塌。
齐奥塞斯库和他的妻子被抓,几天后被处决,这场革命来得又快又猛。
---
五、现代化与欧盟
从1990年起,罗马尼亚开始转向民主和市场经济,过程虽然艰难,但逐渐稳住了。
2004年加入北约,2007年加入欧盟,成为“欧洲大家庭”一员。
不过,腐败、贫富差距、人才外流等问题仍在困扰这个国家。】
这个创作环境太令人绝望了,女导演——就像一名历史学家、社会批评者——必须在这种压力下坚持完成记忆的修复。让真正的悔罪、责任感得以生成,让国家认同不再建立在虚假的光荣上,而建立在敢于面对过去的勇气上。她不断受到来自市政厅、审查、公众舆论的压力,希望她“删掉血腥部分”“不要影响民族形象"。虽然国家体制转向了民主制,很多群众在苏联军队出现之后表现出蔑视,但仍然有很多残余。
意外又不意外的是,群众如此麻木不仁,认为这部反讽的戏剧是真情的歌颂,在犹太人即将逃出去时把他拦着,在火烧犹太人的时候鼓掌。如此狂热的民族主义,让我觉得她的努力都成了一个废墟,没有人知道她真正想表达的意思,连审查员都觉得她完成了一个绝妙的宣扬国家历史的戏剧。这场公共“历史重演”期盼了与它本来目的相反的作用。
这让它与德国电影如《窃听风暴》《帝国的毁灭》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已在悔罪文化中沉淀,而罗马尼亚显然仍挣扎在是否承认“自己是加害者”这一历史身份里。
它虽然不像传统的“大屠杀题材电影”那样沉浸在悲剧再现里,而是通过不断打断叙事、引入批评、展现创作过程,像拉开一道剧场的幕布,暴露出我们怎么去“建构历史”、“过滤记忆”的机制。但是,它依然很无趣,像是一部论文电影,我的脑子在不断跟着嚼,很难啃。这种形式并未有助于理解和吸收,虽然形式上的创新很有可能可能是它获奖的原因,对观众而言反而增加了很多阻碍,我在观影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暂停,阅读字幕备注或者另外查询信息,这真的很不友好。
如果不是在和朋友看电影,我肯定睡着或者退出了,看完之后赶紧挑了一部轻松的电影缓一缓。
*【】内均为chatGPT创作
【一个国家如何在“记忆”与“选择性遗忘”之间构建民族主义——这是《“野名留史又何妨”》这部电影的核心命题之一,也可以说是所有从“国家记忆”角度出发的电影、文学和政治理论都要面对的问题。
一、记忆并非客观,而是被建构的
国家记忆从来不是“所有历史的总和”,而是被筛选过的叙事。
谁来选?国家机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系统、媒体。
目的是什么?构建一个统一、值得骄傲的民族身份。
比如:
英国强调丘吉尔领导打赢二战,却很少提印度大饥荒或肯尼亚殖民暴行;
美国纪念诺曼底登陆,却对广岛长崎投原子弹的讨论非常暧昧;
**会强调抗战胜利,却少提内部的复杂派系与战后文化同化。
而罗马尼亚的例子更为典型,因为他们直到2004年才正式承认自己参与了大屠杀,之前几十年都在掩盖、推责。
二、“选择性遗忘”正是民族主义叙事的基础
民族主义需要一个“伟大而纯洁”的祖先形象。为了建构这个形象,它必须:
强调被害者身份:我们是受害的民族,所以要团结一致(比如强调苏联占领、国家被瓜分);
隐去加害者身份:我们犯过错,但那是“被胁迫的”“不得已的”;
将历史道德化:我们的战争是“正义之战”,对手是“非人道的”;
对历史进行剪裁:只讲“英雄与牺牲”,不讲“暴行与悔罪”。
这就造成一种历史叙事:你必须“选择性记忆”,否则民族认同就会失去基础。
---
三、为什么“记忆 VS 遗忘”是构建民族主义的关键?
因为民族主义的核心不是“事实”,而是“情感认同”。
当一个国家选择记住某些事,是为了强化“我们是谁”;
当它选择忘记另一些事,是为了隐藏“我们也做过什么”;
所以,“记忆的选择”,其实就是“身份的建构”;
选择讲谁的故事、从哪一年讲起、谁是英雄、谁是敌人——这都在塑造一个集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