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决战三部曲有句著名的评价,“战斗看辽沈战役,战术看淮海战役,战略看淮海战役”。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平津战役发生时可以说是全国大局已定,但是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所以平津战役是布局全国的大好时机,体现在电影中就是战争画面明显减少,更多不一样的解决办法和接收与改造的场景

电影中的傅作义可以说是几次寻求和平解决华北问题,但是他的前几次的行为明显就是跟常凯申一样的缓兵之计,但是跟伟人争夺战局的主导权属实是班门弄斧,傅作义使用一字长蛇阵,伟人便来一招引蛇出洞,捉住了其精锐三十五军。而且明明可以轻而易举就消灭敌军但是却按兵不动,围而不攻,攻而不破,给傅作义布下两难之局,进退不能就是伟人的战略
再有一个能提醒其军事战略的便是快速地拿下天津,对方筹码越多,便越有恃无恐,在内外配合下二十九个小时拿下天津,迫使傅作义无路可走,只能更快地和平谈判,我也是正式地理解了当年历史课上老师讲的“剪其羽翼,北平和平解放的由来”
在战略之外,平津战役拥有更多的“场外话”,比如人民币的发行,沈阳工厂的接收,民主人士齐聚北京……这些看似无平津战役无关的东西,恰恰是比战争更有内涵的,因为战争只是革命的革,而这些则是建国的建

正如伟人所说,平津战役以后就是“去进京赶考,去交付我们的答卷了”。他们书写的答卷在历史中也是那么辉煌,而现在更是到了我们书写答卷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