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芬——灵魂芬芳,静水流深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第一次看浅浅岁月我总想,静芬是真的爱那个男人,还是逐渐成为一种执念。
毕竟他承载了她过去那么多美好的时光,或许是少年时代的某种救赎,真心一起走过人生半程,意义无可比拟。麒振本人与两人之间的感情对静芬的意义,真的都在细节里,要细品再细品。

我总想,静芬坚信真爱一生只有一次,究竟是一生只爱那一个男人,还是对那个纯真年代永不熄灭的心中火光。那段情,她的爱与被爱,早已成为静芬生命的一部分,塑造了她。她仍要保存着那份真。
可惜啊,这个世界上没有叮当猫,没有时光机。不回去了好不好,回不去了,那个排队等电话亭,手写稀松平常,静芬还会抽烟的的年代。
静芬是不是一个在旧时光流离的女人。她信气功,怀念电话亭,坚持用手写,搭电车会被低头族包围…她以自己的方式与逝去的时光周旋,然而并不排斥接纳新的自己,却宁做我。她浅浅淌过岁月这条长河,有方向地飘摇,多深只有自己知道 。
她离婚后参加那么多课程,接触新生活,也是在迷失中找寻的过程。她总是那么疏离,过去明明尽力承担好家庭角色,却又仿佛游离在家庭之外,自我无处安放。
尚未离婚时,一家人吃饭,丈夫大谈事业前景,她默不作声。前夫身患绝症老友来探,几人共同追忆昔日时光,反而是她最融入的时刻。
她那么淡,平静而克制,甚至有点压抑,偏偏又固执。我居然品出颇有个性的幼稚,静芬总归是一个铮铮却可爱柔软的女人。给我的感觉就像这出戏,平淡却那么多巧思,狗血吗,却真实到诙谐。我们都能看到自己,或者周遭人的生活。
其实现在看一部作品,我可能会不再那么关注男女主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反而将其视为女主的人生经历,偏爱她自我人格的成长变化,感情也不过是人生注脚。(基于演员让角色立住的前提,就像我希望苏丽珍走的更远)
离婚后到老年,中间十几年静芬是怎么过的。手机拍摄的静芬生活很碎片,看起来绝不会是一个离异女人多么励志伟大的成长史。可现实中的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吗,没有光环,总是难免拧巴。不过静芬菜种的很好,后来还能教学;表演没坚持下来,但跳舞有模有样;她又拒绝过多少男人,老年后又对文学产生兴趣。镜头只是没渲染,这一切不会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可是那些稀碎的生活片段却又多么明媚生动。
那么年轻的静芬,只身为妻子的静芬,初为人母的静芬……她们是什么样的。时光流逝无声无息,生命琐碎只是如此不知不觉。细品电影才能窥探一二,好在演员功力深厚,于是静芬活了。
所以我更愿称浅浅岁月为女人戏,而非家庭片。一个女人平凡而渺小生命中的宏伟叙事,静芬没有囿于家庭。叶童演活了静芬,我看见一个女人的灵魂。
固然电影呈现的是家庭夫妻关系,我看见的却是静芬的人生。她并不为故事发展而存在,身为电影角色,静芬存在于自己的存在。照顾出轨的前夫卑微吗,局面是有点尴尬。然而我看见她主动离婚的无奈失魂,却以为她陪前夫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显然更具主导性。
大抵叶童实在演出了这个女人高贵的自尊。
这真的是演戏吗,真的不是一部女性纪录片吗?
我不一定认同静芬的信念,但我敬佩她的坚持,她心中那些从未泯灭的东西。永远不染尘是她的真情,与谁情如白雪在我这里甚至其次,最重要是她灵魂的自主性。
最后她陪前夫走完最后一程,抛开妻子母亲的身份,只作为静芬自己,她发自内心纯粹的选择,我想她是自由的。
她为什么原谅,可又为什么不原谅。在岁月长河与渺小的生命面前,似乎又不那么重要。她放过那个男人的过错,是否更大意义是与自我和解,守护曾经的美好,她心中的真。
个人以为,与其说是静芬原谅前夫,不如说是她不能原谅自己的背叛。叶小姐本人也不会如静芬执着,换作我也会选择潇洒离开,不过人总要有真心坚守的东西,爱是信念,要去爱 。
我想,静芬对前夫,或许也恰如叶童对表演。
静芬偷偷给去世的丈夫戴上的婚戒不是真的,她陡然落下豆大的泪珠才是。人性复杂的婚姻,已经不再属于这对前夫妻戒指,却是属于她真心的眼泪。
很喜欢最后的电车戏,真实动人,温暖细腻。我觉得两个人相处很纯粹美好,在如此轻松平常的环境下讨论生死哲学命题,尽管直面生命时光流逝的必然,哀却不伤,有哭也有笑。两人吃着雪糕,仿佛穿越回独属于他们的青葱岁月,回归本真状态,有种四两拨千斤的豁达。最后一幕灵魂对话,还真是俨然挚友。
流年匆匆,往日回响…是这段戏让我真正相信了静芬的坚持与守护。
人生如列车,来来往往皆是乘客,静芬她有自己的轨道,始终向前。浅浅岁月流淌,不可逆不再返,或许我能想到的还是老掉牙那句话,珍惜当下。似水流年,是不是总得执着些什么,才能发现真的什么。
“潺潺流水终于穿过了群山一座座,好像多年之后你依然执着。”
那也抓也抓不住的,才是真的。
我们只能用心看见。
关于我最初的疑惑,真正看见静芬,我释然了。
“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 ,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我的灵魂永远笔直向前,所以允许愚蠢、欺骗、流言蜚语和谎言。”
致叶童的静芬,和所有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