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在本届上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夏日细语》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虽然以前没有看过爱尔兰的电影,但影片并没有给我带来异国文化的陌生感,反而从始自终给人带来熟悉的共鸣。

影片的英文名是“The Quiet Girl”,但《夏日细语》这个名字更贴合我对影片的感受,“夏日”二字本身便给人无尽的遐想。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难忘的夏天,但你知道它终将会结束。

这是一部平静的影片,在开头画面的的叙述下,女孩凯特的现状缓慢而不失节奏地展开,贫困、多子女家庭、父亲赌博、母亲怀孕,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便足以让人想象到女孩的生活状态。

凯特因为营养不良而身体羸弱、面色苍白,不爱说话。她在学校喝牛奶时被人撞翻杯子,攥着湿漉漉的裙边,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卫生间,最后还要遭受一番同学的议论。于是凯特习惯了安静地面对一切,不发出声音,心里谨记着妈妈说的各种“不许”,尽量避免成为麻烦。

然而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子女本身已经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于是父母决定在新生儿诞生之前,将凯特送到姨妈家暂住。在驱车前往姨妈家的这段情节中,镜头以凯特的视角展现了飞速向后的天空、树木,还有爸爸曾输掉过一头小红母牛的农场,我们也跟着凯特一起经历了漫长而无聊的旅途,最后坠入深深的睡眠。

三小时的车程结束了,暗淡的画面变得鲜亮起来。姨妈家充满了明亮的颜色,橙黄色的墙纸、明亮的天空、澄澈的井水,面对眼前的陌生人,走下车的凯特本能地低下头,让垂着的头发遮住脸。

爸爸离开前,提醒他们要小心这个“麻烦”,于是凯特小心翼翼地在这个新家中生活着。因为担心晚上尿床,她睡觉前再一次坐上夜壶。因为怕艾琳发现自己没有睡着,她紧紧闭上眼睛装睡。

我总是涌出一种冲动,想要对影片中的女孩说,你不需要这样,直到艾琳说:“这个家没有秘密。有秘密的地方就有羞耻。这个家不需要羞耻。”这句话让我几乎感动落泪。

这段情节温馨到我无法相信怎么会有人对待别人家的孩子能够如此周到。在大光圈的捕捉下,一个个生活的细节被笼罩在毛绒绒的温暖光影里。

影片用安静的画面、角色之间互动去呈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用影像捕捉细腻的情感与情绪,例如凯特勺起井水的光泽、每次凯特奔跑去拿信件的笑容、肖恩默默地递给凯特一个夹心饼干的触动等等。就在这一个个微小但重要的瞬间中,凯特放下了本来的不安与防备,好像真正融入到农场生活中,尽情感受和拥抱这个夏天。

如果说农场生活美好得仿佛不真实,那么葬礼的情节则让人真正理解了这个家庭。作者安排了一个八卦到不行的邻居,向凯特问了一路,连艾琳烘焙用的是动物奶油还是植物奶油都要问个清清楚楚。

现场观众看到这段的时候都笑了,接着才发现事情变得不对劲起来,邻居问起了凯特身上的新衣服,接着将这个家庭最大的秘密用残酷的语言漫不经心地和盘托出:

她说凯特之前穿的都是死人的衣服,是老夫妇死去的大儿子留下的衣物。

故事的情感逻辑在这里变得畅通起来,凯特事实上正在治愈夫妇的情感缺憾,而知道了这件事的凯特也开始学着用自己的方式回应夫妇的爱。她依旧穿着男孩的旧衣服,平静地接纳了这个家庭的秘密。在橙黄色的阳光里,她面朝前方,奔跑着给姨夫取信,一次比一次快。她用刷子使劲刷干净奶牛场地上的污泥。

在临走前,凯特想起姨妈说家里没水了,于是一个人跑去井边舀水。观众还记得艾琳姨妈曾经说的“这口井很深”,但万幸的是,落水的凯特自己爬出了水井,因祸得福,这个相伴的夏日可以再延长几天,观众的心中也小小松了口气。这个夏天,一定要结束吗?我们都提心吊胆。

但好像一定是要结束的。凯特最后还是回到了那个逼仄的家里,她的头发顺滑有光泽,似乎和这里格格不入,周围好像没有变化,但凯特的确是变了。

她冲出家门,像风一般向前奔跑着,为被爱过的这段日子奔跑,扑向肖恩的怀里。身后,爸爸跌跌撞撞地赶了过来,像是要将凯特抓回去,慌乱间,凯特轻轻喊了两声“爸爸”,像是在求救,像是在道别。

夏日与故事在此刻戛然而止,但两夫妇的爱依然让观众难以忘怀。在看到凯特的沉默和内敛时,我们又何尝没有看到自己曾经那么窘迫的模样,但爱能改变一个人。也许在拥有爱人的能力之后,凯特能够改变生活的现状,重返这个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