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部电影小不小众其实一直都争执,本来我很担心get不到,但本着是骡子是马看了才知道的原则还是买了票,看完恍然大悟,意外发现这部电影没那么“小众”的同时,也非常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这样说。

说他小众,大概是因为电影本身涵盖了非常多很个性的表达。

蒙太奇玩出新花样,特效全是没见过的风格,有素材混剪的穿越瞬间,也有动漫既视感的打斗场面,我从没在一部电影里看到过这么多元的元素切换,导演大胆而有创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十分有想法”。

但个性不代表自嗨,独特的风格更像一场极美的艺术展。

大量抽象的画面,被观众认为“疯癫”的转场确实带来了视觉上的强冲击,导演的巧思体现在很多细节上(不同年代画幅比例的切换等),画风虽然跳跃,但并不圈地自萌,因为整体制作的审美绝对值得认可,河里蔓延的“画卷”、漫天乌鸦喷洒药剂,感觉随手截图就是屏保,浓郁的色彩实在赏心悦目。

电影中还有很多中式梦核的元素,也是引起共鸣的一把好手。

特有的颗粒感滤镜、方形彩电、老式自行车,模糊的喇叭广播,这些元素我们不一定经历,但融合到一起就是印象中童年的缩影,哪怕语言不同、星球不同,那仍是我们童年的具象化,8、90年代的观众可能会共情到更多的内容,街霸、我爱我家.....确实很好地制造了一场大型回忆杀。

文艺or神叨?翻版宇编?

有些人说这部电影文艺,大概是因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看到后面又笑又有点想哭,因为那群从99年喊着复仇冲回来的18岁少年们,因为大家努力努力再努力,也没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但哪怕杀死自己,也要努力“不变成坏人”。

这部电影的后劲无疑是深远的,当形式带来的兴奋感逐渐平息,故事内核的无力和韧劲才慢慢透了出来,大家拯救了世界,但不能拯救自己,也不能阻止在长大的过程中与所爱的事物渐行渐远,结局究竟是he还是be,全看不同的观众怎么解读。

这样一个很有内涵的故事,加上软科幻的标签、无数奇思妙想的呈现,可能就引得部分观众把它跟宇编挂钩,但其实看过片子就会知道,这部电影并不“难懂”,并不文艺,跟宇编的路数更是大相径庭,比起需要全程烧脑在线,21世纪更需要的可能是放弃脑子去接受电影的全方位直给。

点映引爆情绪,有一定的必然性。

短视频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段子手,很多银幕上的喜剧桥段甚至不如网友评论有趣,而21世纪却成功让我在电影院发自内心地大笑,孩子们的中二行为,奇怪的脑回路、幼稚的拌嘴,一切都那么自然且好笑,在动作戏够爽+风格够新鲜+笑点够神金的多重加持下,这场从点映就开始的受众狂欢好像就说得通了。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适合谁来看?

我不想用单一的标签来定义这部电影,不管是科幻、喜剧还是文艺,这部电影更像是每个人内心的投射,它支持一切喜欢做梦、偶尔中二、创造力无限的人一头扎进来,它或许不是一个值得你去细盘逻辑闭环的故事,但绝对情感真挚,且剧情接受度极高,表面是给予刺激的新形式,背后是越扒越有的内核,它做不到适合所有人,但它做到了尽可能让大家的观影过程不无趣。

总而言之,只要你想片刻逃离这个单调的世界,《从21世纪安全撤离》都会有你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