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对我有着独特的意义。

曾和一位新认识的朋友聊天时说,自己尚未想清楚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对方便自然地问起了我理想的生活方式为何,而后的回答过程中,浮现于我脑海里的,并不是对某一种生活方式的具体想象,而是一个人——汉娜·阿伦特。

这让我自己都不由得吃了一惊。

毕竟,无论有怎样的客观原因,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声名并让我为之吸引的,几乎无一例外是男性;而以我的学习程度和阅历水平,也实在难言对阿伦特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且若硬要较真我那浅浅的阅读心得的话,她也并非最得我心的那一个。

但我相信,自己那一瞬间想象的真实。阿伦特的生活姿态,就是我至高的憧憬。

每一份文字都能或多或少地映射其书写者,但同时读者也能感受到程度上的强弱,而《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于我而言无疑是最强的那一种,透过那份文字,一个克制而敏锐,善思而严厉的灵魂,毫无保留地传来,仅是书写里所露出的人物弧光,就足以让我深深着迷。藉此之后对阿伦特生平的了解,更让这份心情愈发浓烈。

观毕,确实有许多地方,深化了我的感慨。

一是总编对成书的一路绿灯。能让这样的声音原原本本地发出,是美好制度给予的馈赠,是作者与读者的双重幸运。

二是阿伦特处境之艰。我本知,我能这般体谅《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多少缘于自己的置身事外。就像电影里,也是属于年轻一代的学生们,给予了阿伦特更多的认可与祝福。但之前我从未具体地理解,作为直接或间接地亲历者,以平和之心与超然的目光对待那篇报告有多难。明明同处在这一边,阿伦特却选择让这样的书写长存,所需的勇气之决绝,求真之执着,又岂是外人可以想象。

可惜,对影片整体的印象,是“平庸的好”。

固然情节编排与音画调度都未见乏味,但我却很难读出导演对阿伦特的理解,也很难不借助那个独立于片外的阿伦特的形象,去挖掘片内的主角的魅力。

可能只有与总编的对话是一处例外:

“我们大多数读者是读不懂希腊语的。”

“他们应该学学。”

除去对同胞的批评,影片的讨论便只聚焦在了“平庸之恶”,这更让我有流俗之感。“平庸之恶”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观察,是一个凸显了阿伦特杰出之处的概念,却绝非那篇报告的主要内容。

但,哪怕不够有力,遇见本片依旧是我的幸福。或许,我理想中的生活,也更有模样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