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目前看的八部短片和九部长片里最喜欢的一部。客观来讲,这部在故事、议题和视听上可能不如个别其她片子,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她的一帧”,她的生活、思想、欲望和爱,我从电影中看到的是一个以女本位状态存在的女性,即使仅从她的人设来看似乎是一个被主流/男权社会淘汰和鄙视的弱势群体——单亲母亲。

这位单亲母亲以她最舒适的方式反抗着主流视野下的女性:她虽然和人发生了关系却不屑于捆绑,自己种下因自己接受果,从头至尾的主体都是自己。她将孩子视作自己的部分而非和男人结合的产物,说他“长久而美好”;她的教育方式非常独特,和主流教育完全背道而驰,桃子就像是她的分身,充满童趣和灵气,几岁的小男孩恰好也不具备强烈的男性特征,齐肩+刘海其实更偏女性特质;她和朋友躺在床上聊天,自然地讲述意淫男老师的回忆。一般意淫的主体是男性,这里完全颠倒,女性直接袒露自我欲望。这在国产电影中并不多见,虽然是闲聊,却十分大胆。

但如果一味塑造理想中的“大女人”,未免有些失真。这也是电影最厉害的地方,没有将女主套进一个虚浮的理想的独立女性模子,而是展现了真实的女人。洒脱如她在听到桃子和人打架时哭了,这里我认为体现出主体性和母性的矛盾,作为独立个体她不需要分担生活的另一半,也觉得孩子不需要父亲,但当桃子受欺负,她对于他父爱缺失还是感到抱歉。但这点并没有抹杀她的主体性,她不是作为女人对没有男人可依赖而自怜,而是出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明白单亲母亲的局限性,这个爱的主体和发出者是她。她的矛盾还在于不避讳渴望男性,“你知道我离不开男人”,却也坦白自己是“厌男癌”,这不正是当今社会许多异性恋女人的困惑和矛盾吗?但这份矛盾同样没有遮蔽她的主体性,她拒绝和一夜情男人(孩子父亲)相认,对自己二婚离婚坦然,正说明男人是无法束缚她的,她通过男人满足自我需求,而非服务对方。女主的社会身份也很耐人寻味,女诗人意味着思想、才情、先锋、反叛,她和朋友对女诗人结局的调侃或许是她对自己未来的预测,如此自由随性的女人在这个社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但她依然选择做自己。或许影片前部分的这个小笑话也在提示着观众,你将要看到的是一个具有很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女人。

当电影的固定镜头偏多,台词就是最重要的提供信息的要素。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也在于台词。台词和人物的自洽,本身的自然、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大提升了影片质感,这也是它看上去像纪录片的原因。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剧作技巧很扎实,台词密集、随意、琐碎却并不感到枯燥,意味着在信息的选择和展现方式上下了一番苦功。如果不是经过来回推敲就呈现出这样的效果,那证明导演和编剧对生活的观察、描摹和把握能力真的很强大。

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其实不是“塑造”而是“展现”。“塑造”意味着角色的客体性,导演和大众眼中的独立女性是什么样的,而这部电影以纪录片的质感,漫谈式地展示了一个真实女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一个容易在普遍意义上被定义为处境逼仄的女人,是如何将自己活得开阔。电影向我们展示出一种理想的女性生活状态的图景,现实生活中的女本位可以是什么样子。

导演说是拍着玩玩,慵懒随性之中其实也经过雕琢,这才呈现出它浑然天成的模样,非常感谢让我在大荧幕看到一部如此轻盈、令人舒适的电影。不知道我是否过于解读,但这就是我看到的《不明物种》,女主角和她的孩子就像无法定义的不明物种,散发着未经规训过的魅力。看到有人批判女主一夜情、不负责任,称它不配入围“她的一帧”,只能说大众对女性的道德标准还是太高,接受不了真实的女人,同时也无法想象一个女人自由随性存在的样子,电影的遭遇其实也像女性在现实中的遭遇,永远在被审判。我们需要展现更多鲜活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