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又写了长文分析,简单向关注了四年的剧表达喜爱。一切都是缘分。

一、关于对所谓“口号”的分歧

这群学生还只是20岁左右的年龄,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迷茫时期。即使他们作为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是初露锋芒的佼佼者,但对社会运行机制和战争发展态势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前几集有好几次描述:平型关大捷后对战争的预判认识、难民涌入对解决办法的表面理解等。他们本能地认为该做什么,全凭最青春的热血和对国家最朴素的热爱,有可能方法不对,有可能莽撞,有可能笨拙,有可能容易跟风,但如果在战乱时期连国家的下一代还麻木的话,那民族何谈希望。剧中最青春的口号恰恰是民族最热血的希望。

二、关于如何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三观

剧中刻画了青年人中的导向:一个是前期完美的精神坐标——男二,一个是成长中的精神坐标——男主程嘉树。男主在男二牺牲后接过了接力棒。

所以,剧中的男二有点完美得不真实,家国大义在首位其他可以让步,他的感情线才显得不似传统意义上的恋爱,更偏向革命情谊与精神上的尊重与引领。程嘉树的刻画很明显,整部剧就是从他的回忆视角展开,留美6年归来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不曾遭受社会毒打的富家少爷,在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国家的贫弱、民众的水深火热、教育夹缝中的挣扎后,一步步转变思想,强化民族情怀、国家理念和道路认同。已播出剧情里已经展现了他的领导力和成长性,后面成长线会更加完整,程嘉树会成为青年领袖。

三、关于感情线

男主男二追求女主,女二喜欢男主。

女主对男二更多是倾慕与好感,似三观一致的志同道合,所以他俩的感情戏显得没有激情没有波动,因为这里面没有真正的爱。根源在于女主的性格,从小被母亲抚养长大缺失父亲安全感,不认同母亲的价值观,敏感、自尊心强、要强、向往自由。在“完美”坐标男二那里,她的底色是自卑的,所以小心翼翼,表达交往从不逾矩。

但在嘉树那里,他俩是平等的。因为男主从小被爱包围,长久接受爱,所以会表达爱,是全剧对人和事物包容性最强的人物。可以理解为他释放的安全感兜底感最强,周边的人自然而然向他靠近,愿意信任他亲近他,也容易向他暴露自己的情绪和缺点。女主只冲她发脾气、毕在他怀里哇哇大哭足以说明。

男主女主最适合毋庸置疑,在生死之中情感愈发浓烈毋庸置疑,成为真爱毋庸置疑。那出话剧是预示与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