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生和阿哲初看是两个毫无关联的少年。一个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另一个约等于独居;一个正在犹豫退学,另一个已经开始鬼混。但蟑螂和下水提醒我们: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其实没多大差别。不仅如此,他们也同样迷茫、同样性苦闷。因为一次交通冲突,康生带着替父报仇和猎奇的心态开始跟上了阿哲。去游戏厅、去滑冰场、去宾馆,最后去电话约聊,这是无所事事青年人的日常活动。

我们看到阿哲和朋友因为盗窃被发现而遭暴打,看到阿哲和阿桂尝试相处又总有情感矛盾。阿哲始终是领先康生一步的,早一步离开父母,早一步开始鬼混,早一步有了女友。换句话说如果康生这样跟着走下去也一定会是阿哲的结局。不过导演还是乐观的,阿哲和阿桂学会了互相珍惜,康生也没有接那通电话。

在父子关系上,影片的态度也并非那样决绝,康生的父亲最后不仅送了阿哲和朋友回家,也给康生留了门。其实哪怕代沟之深可能导致彼岸无法抵达,但也确实没必要恨到什么地步。如果没有那次意外,康生还可以和父亲去看一场电影,重温久违的亲密父子时光。

2)2018年中,看过几部蔡明亮的经典电影,那时候十八九岁,对电影没有什么审美概念,觉得枯燥、甚至觉得这种电影不看也罢。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生活体认强烈起来,才突然沉醉于蔡明亮的影像。太喜欢看这种风格的台湾电影了,慢慢的铺情节、给状态,不用故事来告诉观众某种道理。像《少年吔安啦》一样,看《哪吒》时候总会想到侯杨的作品,相似的美学风格,却有着不同的镜头表达,既共有时代性,又各有作者性。最主要的是不会觉得闷,不会在门外徘徊,它带着你在电影世界里自己产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