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终于,这部剧于昨日晚六点开播。作为粉丝,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这部戏从搭建影视城,到几近开播的喜悦,再到陷入漫长的等待。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时不时的“狼来了”消磨殆尽,已经对开播感到麻木。直到前两天再度传出开播的消息时,多数人仍然下意识觉得是另外一次“狼来了”而不敢相信。直到昨天六点,随着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倒计时,终于这部戏来了。

首先是故事开篇。这场戏从普通的饭馆场景切入,宣夜在饭馆里大口吃饭,接着上演救小孩子的情节。开场十分简洁,没有那种令人惊悚的 “当头棒喝” 式刺激。仅一个纸做的青蛙飞起来的小细节,就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人物通过这个小细节也立住了。不同于任嘉伦以往塑造的王侯将相,这次他饰演的宣夜像个糙汉子,身为捉妖师,有着古道热肠,能力更是极强。

随后,少女半夏出场。她看起来唯唯诺诺的,和我们通常想象中冷静、果敢的大女主形象截然不同。此时的她,只是一个在家人面前,希望能正常生活、听从父母安排的乖乖女形象 。

故事从半夏的视角展开,一切都始于那双阴阳眼。半夏发现嫂嫂是妖,只能在洞房外远远地望着,捉妖师宣夜被当做贼人被搜捕时,她被堂哥发现,于是她就这样被动地卷入了事件当中。而半夏与宣夜的相见,也十分自然。作为女主,半夏面对陌生人的反应符合常理,即第一时间大喊抓人。经过几次接触之后,半夏才逐渐接受宣夜是好人。这个过程仅用了几个情节就完成了自然地过渡。

关于剧情节奏,有人觉得平淡,也有人钟情于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在我看来,这部剧的情节推进速度其实并不慢。前两集的体量已经讲述了女主识破蛮娘是长着翅膀的妖怪,男女主相遇后合作,用宣夜给的药丸救堂兄,半夜被蛮娘报复,宣夜了结蛮娘性命。与一般电视剧相比,内容是足够丰富的。只是它没有短剧那样刻意营造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一上来就放大招,而是以一种细水长流的节奏,扎实地为后续剧情做铺垫。

当然,第一个故事里面,蛮娘爱上堂哥这一情节缺乏足够细节支撑,显得不那么让人信服。再者,宣夜与蛮娘打斗时,过程似乎太过轻松,缺乏足够的戏剧性张力,导致蛮娘这个角色呈现出刻板印象,即是一个爱上人类男人,最终却被杀的妖怪形象,未能展现出更多层次与复杂性。不过,作为引子,简洁一些也是合理的,毕竟第一个志怪单元故事是《碧玉梨》。

从引子到《碧玉梨》穿插了蛮娘的伴生妖音鳗的故事,从这里开始,故事变得新奇起来,后续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幽篁也正式登场。迟雪吹竹笛子引来音鳗,音鳗听音乐疗伤,让乐妓弹奏了一整夜,甚至手指都流出了鲜血。幽篁发现他并与之打斗。而后宣夜赶来营救幽篁,却在看到妖真面目的关键时刻,幽篁陷入昏迷。这一系列细节既充满搞笑元素,又尽显新奇构思,且逻辑合理,不着痕迹地为后续故事埋下诸多伏笔,推动着后续重要人物陆续亮相。这种人物渐次出场的叙事方式,颇具古典小说的独特韵味,与《水浒传》中众多英雄好汉依次登场相似,层层递进,逐步构建起宏大的故事架构。此外,剧中鳗鱼的特效制作极为精良,让人联想起《西游记》中类似的妖怪,亲切感油然而生。此外,宣夜收走了这只未开灵智音鳗的元灵,音鳗失去了残害苍生的能力,最终化为一尾小鳗鱼游入水中。这个结尾也颇具古典故事中的“仁”的观念。

回到家的宣夜,导演用几个特别的镜头交代了人物特点,他干家务、会医术,偌大的赶山堂只有迟雪相伴。闪回画面中,黑白影像的家人与宣夜交谈这次出门的经历,好像他们还活着在和宣夜正常生活一样,这般呈现方式,使得宣夜的流泪特别令人动容。换作一般电视剧,回忆的情节可能是单独呈现的,而这里的回忆是与前面的剧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不难让人联想到,倘若那些人还活着,宣夜便能感受到这般暖心的关怀。加之张远的歌曲适时响起,动人的旋律一下子就击中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至此,我们更加了解宣夜,这个经历伤痛的宣夜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我特别喜欢这部剧在段落过渡方面的处理,既合理自然,又巧妙地埋下伏笔,如同草蛇灰线,绵延千里。半夏的父亲在第一集短暂出场,第二集去世并引出不照人的铜镜这一疑点,此后一直隐而不发。直至在广平城中,宣夜的过往、半夏登门求助、不老舞姬的故事以及幽篁与温剑两个捕快争执等事件逐一交代完毕后,与铜镜相关的情节才再次出现,这不仅强化了半夏留在广平府的动机,更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就像阅读小说,沉浸于当下剧情时,不经意间发现之前的铜镜伏笔在此刻被悄然接上,前后瞬间贯通,十分自然流畅。这或许正是许多人觉得这部剧虽没有明显的 “强钩子” 吸引眼球,却能让人自然而然、舒适惬意地观看下去的原因 —— 伏笔铺设精巧,不疾不徐,节奏把控得恰到好处。

在剧情推进上,镜妖的故事真的是迈入臻境。小香梨、童谣和镜子,这些元素经剧情渲染,让观众如同半夏一般,对其心生恐惧。对付镜子妖的过程更是一波三折:镜子妖借助水面逃脱,而后展开对半夏的报复,与此同时,秉持唯物主义坚定信念的捕头带走了宣夜。故事在此陷入雨夜困境,宣夜洒下的粉末即将被雨水冲走,镜子妖竟控制了葫芦,水撒出了一地。屋漏连逢连夜雨,屋内积水越来越多,为阻挡镜子妖,毯子、被子都被用上,可依旧难以完全遮挡。半夏要独自面对镜子妖了,此时的半夏,明显经历了成长,虽满怀恐惧却勇敢地呼喊镜子妖现身。就在镜子妖出现的那一刻,第六集戛然而止,时机拿捏得刚刚好。不得不说,林玉芬导演在节奏把控上展现出了相当成熟的功力,许多网友都调侃,其他导演真该来好好学习学习。

再来说说剧中的人物。宣夜的形象与以往任嘉伦塑造的王侯将相截然不同。他既不是《流水迢迢》里精致贵气的卫昭,也不是《周生如故》中沉稳内敛的周生辰,更不是《锦衣之下》里腹黑高冷的锦衣卫陆绎,以及《大唐荣耀》中年少风华的广平王李俶。当看到留着青色胡茬、鼻翼有黑痣、额头带着皱纹的宣夜时,实在难以将他与之前那些角色联系起来。这就是独一无二的宣夜,一个直男属性满满、带点搞笑特质、捉妖能力超强且十分靠谱的角色。他一次次解救女主,给足了女主安全感,所以就如同女主一样,观众也是在点滴相处中慢慢认识他,在剧情里的危机关头,也会像剧中人那般念着他。所以,他似乎一直存在。

剧中没有过度磨皮的效果在宣夜这一角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任嘉伦在综艺《嗨放派》中素颜出镜时,即便肤色晒黑,也与剧中宣夜的形象大相径庭。剧中宣夜的捉妖师形象十分贴合角色设定,额角的碎发、浓密的胡茬,以及略带疲惫又坚毅的眼神,都让人不禁感叹:这还是我们熟悉的国超吗?不得不说,这样的形象塑造极为成功,与角色高度契合。看多了影视剧中的精致人物,首次见到宣夜这样糙砺的捉妖师形象,就如同看到《倩女幽魂》中燕赤霞一般,观众很容易对这个人物产生信任之感。

半夏的人物形象则有着明显的成长弧线。起初,她是个看似唯唯诺诺的乖乖女,而后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她变得大胆起来,敢独自在林中寻找宣夜;面对父亲的离世,她不轻易相信,坚定认为有妖作祟;之后,她敢于向家人袒露心声,甚至以身犯险,主动引出镜妖,这些情节清晰地展现了她的成长蜕变。当然,半夏始终保留着少女面对妖怪时本能的害怕。例如,被迟雪捉弄后,她会因可能被解剖而恐惧;面对镜妖的小香梨时,那种惊恐的表现也十分真实。正是这种勇敢与胆怯并存的刻画,让半夏这个人物的初始人设得以稳固,使得她的形象丰满且合理,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部剧里的其他人物同样极具存在感。堂哥、嫂嫂、音鳗怪、镜妖、舞姬等角色,哪怕是一闪而过的舞姬季离的相好周景元也揭示了镜妖、舞娘和周景元之间存在的三角关系,为镜妖故事增添了丰富维度,极大地提升了故事的层次感与可看性。

还有令人喜爱的迟雪,这只傻傻的兔子精,堪称宣夜感情路上的神助攻。无论是精心安排盛大的萤火虫灯队制造浪漫氛围,还是对半夏的捉弄让宣夜挨了巴掌,都巧妙地拉近了男女主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巴掌接力那段情节,充满趣味性,惊喜十足。

半夏的丫鬟也十分可爱。她的言行举止充满着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无拘无束,尽管有人诟病她的行为不符合古代尊卑礼仪,但在我看来,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她与半夏的关系,更像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亲密无间,这种设定反而为剧情增添了几分温情。

这部剧凭借阳光明亮的画面、自然的滤镜以及毫无磨皮的真实质感登上热搜,这一亮点成功让等多人信服其制作的用心,对于钟情长剧的观众而言,无疑是一场视觉享受。剧中没有千篇一律的惨白或暗沉滤镜,一切场景与人物都贴近自然本貌。或许这也让人更能理解为何他人不相信半夏能看见常人无法察觉的妖。

剧中的音乐同样值得夸赞。我看到有网友和我一样在找张杰和张远演唱的歌曲音源,反复拉动进度条只为多听几遍,这些歌曲会成为我的单曲循环。至于SaSa的音效,虽有人觉得出现频率过高,但对我来说,它反而成了剧中的一个记忆点,还因此登上热搜词条,可见其话题性。

在数据方面,从开播前热度仅1000多,到昨晚飙升至6802,呈现出高开的态势。粉丝们原本只期望剧集能够顺利播出,这种高开简直是爽文逆袭,心满意足。有的粉丝激动得难以入眠,沉浸在剧集带来的喜悦中,不舍睡去,能真切感受到被一部好剧带飞的滋味。

豆瓣上围绕这部剧的讨论热烈,有喜爱称赞的声音,有提出质疑的吐槽,也有理性分析的观点。无论何种评价,都能让剧集热度攀升。这远比播出后悄无声息要好得多,此剧确实值得被关注、被讨论,被热爱长剧的观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