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艺术层面“上镜头性”这个点的体会和描述,在以前写的其他电影长评里已经多次提到过:

在场景调度的、“围绕人展开”的运动影像设计中,一个能直观展现电影导演“业务上的实力与努力程度”、“对电影本质和对人的理解程度”、以及“艺术家天赋程度”的点就是,如何激发出镜头中“非人”元素们的灵性和生命力,与“人”巧妙融在一起服从一个整体的美学哲学艺术表达,从而做到能与人共情又让人共情,而这个“情”可以是幽默的、恐惧的、神秘诡异的、怀旧的、跳跃联想的、多巴胺智识的、悲伤的、厚重的、文艺复兴的、愤怒的、崇高的、神圣的等等。

而这个点的实现途径,既可以是导演自我美学艺术风格巧思,也可以是对艺术史上存在并实践过的各种流派各种哲学美学思潮的理解内化重塑。参考之前一些长评(《克朗代克》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55538 《阴风阵阵》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09211 《玛丽亚·卡拉斯》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63807 《在溪边》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70297 《壮游》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6387411)。

下面进入本片,本片试图营造一种金庸式武侠世界观里,谓之大侠者对爱情、亲情、家国情怀等的艰难追求和坚持不变,又兼具崇高和浪漫的意识、氛围、感受。

那么换位到导演视角的创作,应该是在上面这种感受为动机的框架/边界里,更多地通过坚持电影本质(围绕人扩展开来的运动影像和视觉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这种感受,而这其中最难的就是做到或者说设计出“上镜头性”。

武侠片上世纪在大陆港台出现和兴起,是我们相对于世界所独创的一种类型片,深深植根并处处体现中华文化和艺术。那么如何在武侠片中做到开头提到的“上镜头性”,从导演徐克在过往90年代的一些作品和本片里,都能看得出在这方面有着相当的深思和考量。

那么换位到导演思维,武侠片离不开的两个点:一是“刀剑兵戈”的意象和元素,二是中国风元素包括书法山水画建筑服饰武术等。在场景调度的运动视觉造型艺术设计中,就可以抓住这两点来让镜头中的“非人元素”们具有上镜头性。下面是本片里一些具有上镜头性的调度片段动图(并类比穿插徐克前作《新龙门客栈》和胡金铨导演的《侠女》中的一些“上镜头性”调度动图):

造型上像件小兵器的手做小风车,就很武侠风的定情信物,串联与共情男女主:

...

下面是全片里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影像设计,也算是全片“片眼”,“小我”“小情”早已与为争夺大好山河而开动的战争机器连在一起一起出发,身不由己:

...

胡金铨的《侠女》里也有过类似的影像设计:

...

下面本片里一些剪影样设计:

...
...

徐克在《新龙门客栈》中也有过类似的剪影样设计:

...

中国风绘画艺术(包括书法)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不太强调“光”但非常强调细节“线条”和具有飘逸健秀“生长性”的造型,这在山水花鸟人物画和书法里面都有很直观的体现,比如国画中的山棱轮廓树枝形态等,就是很能带出历史岁月痕迹感的造型。下面是本片里一些绘画感和书法感的运动影像设计:

...
...

片中反派镜头中也有“上镜头性”:

...

《侠女》反派镜头中的“上镜头性”

...
(东厂锦衣卫略过处寸草不生)
...

《新龙门客栈》反派镜头中的“上镜头性”:

...

另外,武侠片里也常用光影明暗来设计出“刀剑感”的武侠风影像,比如

《侠女》里:

...

《新龙门客栈》里:

...
...

全文完。

#你的电影打星标准#

#因为一张图看完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