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类型片,武侠几乎没有独创的叙事模式,都是从别的体裁中借鉴而来,比如冒险,争霸,探案,言情,复仇,动作。从表面来看,武侠电影可以借鉴的体裁广泛,类型繁多,完全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形式,但是往深了想,武侠本身能够剩下什么呢?武侠电影似乎变成了一个什么都能来点,但什么都无法达到顶级的二三流高手,能出好作品,但观众很快就会被他喜欢的元素做得更加突出的其他类型的作品所吸引。所以,探讨专属于武侠本身的东西才是武侠片最应该做的事情。

      那么专属于武侠本身的东西是什么呢?概括来说,就是“武侠味”。“武侠味”看上去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它更像是一种风格,而且在每个人的心中的想法可能不一样。本来文艺创作就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事情,每个人理解的武侠味完全有可能不尽相同。这就跟摇滚差不多,有的人觉得动次打次就是摇滚,有的人觉得摇滚要有点布鲁斯元素,有的人觉得摇滚是一种精神,这些无所谓对错之分。相对而言武侠也是一样,你可以说只要是古代的,只要是打斗的就是武侠,你也可以说只有行侠仗义才是武侠。你可以把这个范围定的很宽泛,也可以定的很狭窄。但是在不同的标准下,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问题,有更多的元素加以框定,武侠味就更浓。比如徐克的新龙门客栈是武侠,陈嘉上的四大名捕也是武侠,说一句徐克的新龙门客栈比陈嘉上的四大名捕武侠味更浓,似乎不过分吧。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由浅入深的概念。(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并不是说武侠味更浓,就一定是更好的作品。)

      那么武侠味到底是什么?那首先肯定就是时代背景。武侠小说毕竟是一个从古代流传至今的文种,那么你更加贴近古代,那肯定武侠味就更浓一点。你如果塑造的是现代背景或者是玄幻,那武侠味就稍微淡一点。所以我不反对把现代的作品归为武侠,但是这味道就差点意思。

      其次,就是打斗模式。要提现武侠和其国家的门类的差别,中华传统的武术当然是一大利器。在武侠小说里,用更含中华古韵的招式,在电影里,一个好的武术指导,设计出更含有古韵的武术动作,肯定是更有利于武侠味的塑造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安的卧虎藏龙,能够获得奥斯卡,绝对和袁和平世界顶级的武指分不开。

      第三,也是本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侠这一形象的刻画和展现。侠是什么,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中说道:

在我看来,武侠小说中“侠”的观念,不是一个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可用三言两语描述的实体,而是一种历史记载与文学想象的融合、社会规定与心理需求的融合,以及当代视界与文类特征的融合。关键在于考察这种“融合”的趋势及过程,而不在于给出一个确凿的“定义”。

      对于侠这个人物形象的展现更能让人信服,让更多人觉得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侠,那就是武侠味更浓的作品。比如金庸的侠之大者,古龙的浪子精神,梁羽生的行侠仗义,都是对侠这个字不同程度的思考和展现。在电影领域,李安的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反叛精神,徐克的新龙门中金镶玉的义气和洒脱,张艺谋英雄中无名的博大和无畏,都是对侠这一形象的生动诠释和塑造。相反,仅仅套路化地把故事的主人公当成一个展开故事的工具,去打坏人,去谈恋爱,去升级,那武侠味就会相对的来说淡一点。或者你确实塑造了一个生动的人物,但是让观众觉得这个人和侠没什么关系,或者说有关系,但是塑造人物的重点不是在侠这个方面,那武侠味也会淡了一点。(再次重申一遍,武侠味和作品质量不是一件事情。)

      说白了,电影和小说都是讲人的。塑造出好的人物,那这个作品就会不赖,但如果塑造得人物更贴近侠这个字,就更有武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