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才看《你好,李焕英》。我妈之前看了,说看不下去,拍的不好。

我明白,贾玲的电影语言、技术手法都是外行,给很多人的观看过程造成了困扰。但她在拍电影时,是文学定位,不是艺术定位。所以关键在于,她的故事【正不正确】,而不是【流不流畅】。

于是我哭的稀里哗啦的。

她找到了【儿女对父母的亏欠感】的正确、唯一解决方法。

我被她吓到了,于是才哭的。朝闻道,夕泪瞎双眼也。我也研究亲子关系,我没有找到。她靠电影讲了出来,合情合理。

解决方法简单一句话说,【父母主动拒绝儿女】

如果复杂地写一本书说,要得诺贝尔家庭奖。

下面我简单地复杂说一下:

贾玲的母亲在2001年意外去世。看起来有很多种方法在岁月里抚平她的痛苦、遗憾、亏欠。但是十多年了,她自己搞不定,她觉得过不去。

纠缠她的到底是一种【痛苦感觉】,还是一个【未尽事情】?

她觉得是一个事情,必须要采取行动。于是演了小品《你好李焕英》,又拍了电影《你好李焕英》。

【父母主动拒绝儿女】

母亲意外走的,所以来不及拒绝贾玲。贾玲想了十多年,最后的决定是要下到冥界,找到李焕英的灵魂,要李焕英亲自说出【我不需要你】。

拍这部电影是通灵招魂的仪式。

对于观众,80年代的工人工厂是喜剧场景。对于贾玲,就是冥界。那是用她的童年记忆来演绎的,母亲不在,记忆覆盖了一层灰。她做这件事,是一头扎进了痛苦的过去。

【我不需要你】这句暗话,在电影里由张小斐明面上讲作“我这一辈子还挺幸福的”“你介绍的对象我不喜欢”“你介绍的优秀女儿我也不认可”。

我这样做,你高兴吗?

我很高兴,你可以不做了。

贾玲十多年想要的,是被母亲拒绝一次。

张小斐,你代替我妈拒绝我一下吧。

——

不正确,不正确。我乱解读。【父母拒绝儿女】违背天性,很难,也没有必要。

我仅用《你好李焕英》一部电影,不足以说服你这个方法的正确性。

害!巧了!《热辣滚烫》来了。

你以为真正需要摆脱窒息的人际关系、对抗命运、赢一回的只是32岁的女性吗?是所有人!

你的父母应该头发甩甩,大步跑起来,去为自己而活。

你的父母应该不喜欢你这只牛蛙,应该改天再约,应该凡事看心情。

两个电影在这里才连起来了,两个问题才互相成为对方的答案。

如果都把贾玲当作主角,她在一个故事里觉得无限亏欠母亲,却在另一个故事里只爱自己冷漠家人。表面是矛盾的。

认错人了。

其实那个眼含泪光说自己幸福的李焕英,就是在海边微笑的白裙贾玲。

贾玲不再亏欠李焕英,从此贾玲就是李焕英。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拒绝彼此,在做自己时又成为了同样幸福的人。

还是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