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明天》的开场,没有冗长的背景铺垫,没有温柔的晨光序曲,只用一巴掌,就把观众拽进了迪莉娅窒息的生活里。背景是轻快得近乎俏皮的音乐,黑白色的画面里,迪莉娅却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开始她的一天……为全家人准备早餐和操持家务,照顾瘫痪的公公,还兼职四份零工:先去给有钱人家的老人打疫苗,再去裁缝店用针线活换钱,去雨伞店修伞,再去酒店洗床单。劳累了一天,却换来的是丈夫的拳打脚踢。

最妙的是家暴那场“歌舞化”处理。伊万诺挥拳时,背景音突然换成了轻快的曲子,他的拳头没真落在迪莉娅身上,但影子在墙上晃,像在跳一支粗暴的舞;迪莉娅往后躲,脚步踉跄,却像在配合这场“戏”。没有血,没有嘶吼,可你能感觉到她的恐惧——就像现实里很多女人的处境,暴力不是突然的爆发,是这种“日常化的窒息”。

母女关系也是片中重要的情节,这场母女关系的蜕变,从来不是迪莉娅一个人的觉醒,也是玛塞拉的成长。从“你为何不逃”的质问到在人群中的温和而坚定震颤的对望,她才慢慢懂了——母亲不是“不争”,是她的“争”藏在日复一日的忍耐里,藏在给女儿攒的每一分钱里,藏在“想让女儿有选择”的期待里。

最令人激动的是她跑向投票站时,音乐换成了《巴格达上空的炸弹》。这首歌的节奏很慌,像心跳,跟她的脚步合在一起。你会跟着她一起急——怕她赶不上,怕伊万诺追上,怕她最后还是没投成。这段音乐没“煽情”,却比任何台词都能调动情绪。

片尾曲《小东西》响起来时,画面是迪莉娅和玛塞拉手牵手走在阳光下。歌里唱“小小的花,也能开在石头缝里”,这时你会想起迪莉娅的那些“小事”:第一次反抗,第一次为自己争取,第一次投出那张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