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打开微信,给宝宝发了信息,我说:

“我们不要不相爱”

很难想象导演土井裕泰和编剧坂元裕二窥探过多少青年男女的恋爱,才能写出这样一段如此真实又悲伤的故事,并编导出这样一部带有浓厚的悲情色彩的恋爱电影。

电影的开头从男主 山音 麦和女主 八谷 绢对待同一对情侣共享一个耳机这件事的高度重合的评述开始,直到两人最后站起四目相对后,我都以为我已经预料到一段爱情即将开始。因为这个画面展现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却在某一个小众领域有着高度相似的观点,着重交代这一点,那通常给人的感觉便是:

他们以后会有故事。


随着影片倒叙展开,我才意识到,餐厅里相遇的两人是恋爱四年后已经分手后的状态,并且他们已经开始了新的恋爱。

原来他们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参加朋友的婚礼时,小麦和小绢同时想要在某个时间做出某个决定(分手)的画面,和他们刚认识时很多画面如出一辙,那时候他们彼此吸引,彼此相爱;但是也和影片开头(两人已分手时)的画面遥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相似、有共同爱好而且有无数不谋而合观点的两个人最终没有走到最后,想来令人惋惜。
电影前半段,讲述的是两人梦幻般的认识和刚开始时甜蜜的同居生活。这也和众多普通的青年男女经历的爱情一样,他们刚毕业,美好且单纯,对待爱情,炙热且诚恳。随着影片的深入,因为工作选择和取舍的问题,两人的关系开始有了轻微的摇摆,转折还未到来时,我便隐约能想到这应该是一段'难有美好结果'的爱情。

同居后,两个人的选择依旧是过着当初认识时候的生活:彼此相爱、乐此不疲地分享、自由地做着想做的事,不断享受爱与被爱。直到小麦父亲切断给小麦每月近3000元的生活费后,两个人被推到了事业和生活的同一个十字路口。小绢先一步找到了工作,男人的好胜和责任心开始作祟,小麦找到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做起了'谁都可以做的'销售工作,这更促使小麦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他在社会的洪流中很快就洗掉了刚出学校时的纯真,也洗掉了他以往对待爱情坚持不懈的东西。他深以为不断赚钱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活,这样才能让两个人的爱情有最理想的结果。

小麦不知道的是,他提出想要找工作的想法时,小绢没有很开心;他欢喜地告诉她找到工作时,小绢依旧没有很开心。
是否是小绢意识到他工作找到后,这样的生活就会被打破,这个无法确认。可以确认的是,小绢希望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心就好。她后来的工作选择也印证了,尽管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她就想去尝试。她不仅自己这样想,她也希望小麦也可以坚持自己喜欢的事:画画。哪怕后面等到小麦找到了那份'可以下午五点下班' 的工作后,她的反应依旧是:那你下班可以画画啦!

工作和爱情的十字路口,小绢主动选择了留守爱情,小麦深信每个人都应肩负着某种'责任',他选择了工作和创造更好的生活,并且忽视掉了身边人感受。

或是因为悬殊的家庭背景,小绢看似不食人间烟火,她只希望和小麦一直维护好那段来之不易且纯粹的爱情。而和父亲决裂的那一刻,小麦就选择了丢掉幻想和纯真,义无反顾地投入进了现实。
两个人或许都没有错。

当两个人参加完朋友的婚礼后,唱了歌,坐了摩天轮,他们一起喝酒、散步,心情舒畅。最后坐在刚认识时的同一家餐厅,心照不宣地准备谈谈心里都已准备好分手的事时,小麦退缩了:

“要么明天再谈”

他想逃避,他也想将就如今的生活。他可能会想:今天很开心,回去抱在一起缠绵,做个爱,第二天生活就会回归正轨了。这样的生活他大可接受。

不可否认,他们在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寡淡生活以后,今天是他们在一起久违的比较开心的一天。小麦的退缩,是他觉得天下的爱情都是如此,两个人在一起的大多数时间都应该是平静的,无数的婚姻关系足以佐证这一点。恋爱之初源源不断的新鲜感和快乐是无法出现在四年后的生活中的,为此他也深信不疑。最后的结局说明,小绢无法说服自己相信这个观点,她积攒的关于生活的无望,像小溪汇进大河,当她坐在小麦对面时,无论如何,也已经无法再回头。

这段最终爱而不得的故事,也许是悬殊的家庭背景下两个人恋爱观不同而造就,也许是因为两个人的不理解、不迁就、不包容导致。
不过也是因为两个人有很多不尽相同的爱好和言无不尽的分享才有了这段梦幻般的花束般的恋爱。这对两个人而言,无疑都是幸福的。


希望你、希望我:
不要忘记最初吸引彼此的东西。要坚持下去,要互相迁就,要互相理解,要互相包容。也一定不要忘记,要一直去追求最纯粹的爱情。


爱而不得的故事很难过,我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们一定不要不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