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评 7 / 一个温柔的故事

下文将包含剧透

————————

巴赞曾提出的“木乃伊情结”这一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正是基于此,人类渴望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有一种“保存生命的本能”。

《叫我郑先生》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抵抗遗忘的故事。

整部影片的观感并不是虐心和催泪,也没有用老人和疾病作为故事的噱头来卖惨,而是以平静沉稳的影调和叙事节奏,带给观众舒心淡然的情感体验。随着故事发展,观众会逐渐参与到郑先生寻找过往记忆的过程之中,体会与遗忘对抗的感觉。

观影前看到阿尔兹海默症再次成为主角的设定时本来是有点担心的,但在影片中,病症所带来的“遗忘”很好地融入进了主角行为动机和故事讲述与发展之中。钓鱼回家路上的不知所措,忘记很多但是忘不了“鱼味”,留言簿唤起的时空交谈,等等这些都很好地服务于人物塑造和剧情推进。

展现老年人生活的影片总是在痛苦和治愈之间转换,影片通过双线叙事的方式玩了一个小小的叙述性诡计,把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平行剪辑,再通过“相遇”完成时间线交汇,营造出双线并行的感觉,为最后的反转进行了铺垫。

这部影片其实也可以被看作一部讲述“旅行”的公路片。

主要的空间选择和故事讲述在同类影片中都属中规中矩,观众可以很好地进入故事和情绪之中。

【歌唱】

“啊 雨水我问你

谁人为爱赌生死

你敢讲我就陪你去

阮淋着冷冷的雨水

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

不知你置叨位

甘有将阮放忘记

阮只有藉雨水来想你”

这段片中反复出现的歌曲中,有被这几句词深深地触动到。

这首歌出现在影片的各个部分,同样的曲调却承载着不同的情感。

【吃鱼】与【书店】

这两个场景及其中发生的故事,是有关“旅行”的回忆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与留言。

不管是郑先生自己做的鱼还是几尽辗转找到的店里的鱼,都不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食物”再一次成为回忆的载体,找不回的味道也对应了主角和店家各自生活中爱人的失去。

“三十年前的留言簿”则是更加实体化的承载,其所指更加明确。多年前的人习惯于将心思写在纸上。郑先生这次旅途中翻找出的白纸黑字成为一种具象化的思念,跨时空的对话让人倍觉温馨与感慨。


【山林】【环岛】

【海滩在哪里】

从进山开始,故事的整体氛围和叙事节奏就开始加快;寻找海滩未果,寻找身旁人不在,回忆开始重叠和混乱。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寻找海滩的这个段落。

在涉及到“老年人情感”或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电影中,往往会尝试通过影片结构或镜头语言,来对其精神状态进行模拟,从而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片便将叙事的连贯性和空间场景的一致性打破,借此辅助表现角色的状态变化。前段时间中秋档的佳作《妈妈!》也多次用镜头语言模拟患病女主的视觉场景,同时多次出现“水”这一意象,将观众带入一种模糊的潮湿的触感之中。

《叫我郑先生》中从进入山林开始画面中开始融入越来越深的墨绿色和蓝灰色,随着大量叙事碎片被整理和重组,某种悬疑感掺杂其中。多次被路人预知的问路,笔记本上反复写下多次的“寻找海滩”,种种迹象共同勾勒出一个记忆丧失症状越来越严重的的老人,同时他为了抵抗遗忘,想要抓住回忆的努力也就越发令人动容。

谈及片中反复出现的“阿灰”这一形象,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了索拉纳斯《旅行》中的红裙女子。虽然是两部不同的影片,但却可以借两句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现其相似性。

“她也许是过眼云烟,也许会陪我一直走下去。”

“她永远在我的心中。”

【我永远活在与她相爱的记忆中,我再次同她旅行】

这真的太浪漫了。

说到缺点,这部影片在节奏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需要积蓄一种沉淀绵长的情绪来表现主角郑先生对亡妻的思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前半部分的节奏实在是太慢了,慢到一同观影的人在主角没上岛之前就已经昏昏睡去。

影片开场是熟悉的“老人生活”段落:起床,洗脸,用餐,与老友交谈,之后再通过扫墓的动作和台词告诉观众主角接下来的行为——思念亡妻,寻找和留存回忆。

上岛之后的几段主要的戏——相遇唱歌,吃鱼,书店留言,环岛录音,这几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在过往的影片中已经屡见不鲜,这样的风光小景很容易让观众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情绪铺垫作用,但与尾声段落的故事形成了某种不协调的割裂感。

保含深情的追忆和主角对抵抗遗忘所做的努力,很遗憾地没能得到足够圆融的处理。

最后还是想对涂们先生表达怀念和敬意。

碰巧我近期在进行与衰老和影像相关的研究,时不时会想起《老兽》这部影片和其中涂们先生的表演。

总是会觉得惋惜和遗憾,涂们先生走了,电影银幕上失去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老年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