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大力向我推荐一个节目:《文学的日常》第2季,我第1季没有看过,直接看第2季吗?朋友向我保证没关系,直接看第2季也能看得懂,这个是系列片,又不是连续剧。

...

朋友连链接都给好了,就直接点过去看。
这一期的主人公是于坚。我最近和于坚真的是很有缘分,刚刚才看过他的《密西西比河某处》,这又在访谈节目里遇到了他。
一集节目看下来,非常激动,也终于明白朋友为什么要向我大力推荐了。
你在诗歌里在文字里熟悉的那个人,鲜活地站在你面前,在孕育了他文学灵感的地方,一边走一边告诉你他的文学理念,分享他的生活日常,甚至你还能听到他对生活的牢骚和对生活的痛骂。

...
...
...
...
...
...

我能理解这个节目为什么叫做《文学的日常》了,你看到的不是在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作家,你看到的是属于他们的流动的生活。或者说生命。

节目中有一个场景非常可爱,于坚和他的朋友是在于坚生活了30年的建水拍摄的这个节目,两个人一起到当地的古城门去拍摄,城门口,正好有一群穿着非常朴素的大妈们正在跳广场舞,于坚和他的朋友就站在旁边聊天,等到大妈们跳完了广场舞,于坚和他的朋友们就在那里谈了自己的文学理念,然后镜头里就出现了那群大妈,一个个非常开心的奔向镜头,用自己最美的姿态和镜头打招呼。那一瞬间,非常感动,她们也许不知道于坚是谁,可是她们真的知道生活的乐。
而“乐”,正是这一期里让于坚耿耿于怀的东西。于坚对生活的感悟就是目前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要求的太多了。

...

于坚认为,因为中国人在那种疯狂地对“有”的追求里,忽然发现他们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无”。于是,“结果所有人都发现十分空虚。”
在这个人们都在内卷的社会里,于坚的这番话,真的击中人的心灵。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们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甚至忘记了生活的初衷,有多久我们不曾像建水的大妈一样那样单纯快乐过了?
于坚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出了点问题,应该把追求心灵的快乐当做是一个衡量标准,“一个文明没有这种最高价值肯定,它必然是一种浮浅的黑暗的东西。”诗人真的挺敢说哦。
于坚是一个很懂得慢下来的人,他的散文兼摄影集《密西西比河某处》里,到处都是他停下脚步,驻足某处,定格的精彩瞬间。
这个节目仿佛让我了解了于坚的日常观察是什么模样,走走停停看看,他能耐得住寂寞,生活也回报他以丰满。
于坚很喜欢自己诗人的身份,虽然已经有很多成名的诗作,于坚自己还是会写诗,在节目中,他拿着手机和自己的朋友分享了自己刚刚写的一首诗,在诗里面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一个矛盾而真实的于坚,例如这一期节目给我的整体感觉。
诗人一方面希望遗世而独立,一方面还需要世俗的认可,就像是于坚说完了刚才那段“有”和“无”之后,也会孩子气和节目组讨论:“这句说的好吧?这个要剪下来。”文人还是很珍惜自己灵感的闪光的。
节目把这些日常都保留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间烟火气十足的于坚。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于坚的这首诗吧。
网络节目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定格,让我把这首诗完整截图下来:(我在看这一集节目的时候一直开着弹幕,因为我觉得弹幕里面就是最真实的反应。)
我决定我的作息时间/
但我想成为那只在晨光中起飞的乌鸦

...
...
...
...
...
...
...
...
...
...
...
...

我已经决定追看这个节目了,另外抽空也会把第一季补一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