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B站看了两个up主的影评然后买票去电影院看的。影评讲得都很正能量,我想我需要看看这部电影,从中获得一些感悟,来解决自己长期以来的困惑。嗯,我下午刚刚看完电影回来,希望我现在的感想到将来会有些进步吧,因为我现在还沉浸在女主角委屈的生存状况里,或者说我与她同病相怜。影评说,这部电影比《好东西》和《出走的决心》以及国内一些女性电影优秀的地方在于,不再受害者叙事,有对女性自我的反思,有提供了可行的解决办法。而我其实也认同这些说法,但是我更准确点说,还是很称赞导演的细腻,准确地表达出了家庭中女性又委屈又没法得到理解,丈夫以及孩子受到来自女性的抱怨时只知道自保,反抗,没有人能体会她为什么这样暴躁,或者说没有人愿意体会,不敢体会。我觉得所有人都知道她是委屈的,她是辛苦的,但是,一个受了委屈的人一旦自己发泄出来,往往会让别人产生敌意,会攻击她,冷暴力她。就是这样。人们都乐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同情别人,动不动就说母亲多伟大,但是一个看似伟大的人在人们面前暴露脆弱亦或愤怒,那么人们马上就收回同情和赞美,马上换成对立的态度。所有人都看着她发疯,冷冷地看着她,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冷漠,当她崩溃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接住她的情绪,而她还得自己去看心理医生,调整自己去适应或者说爱其他人。片尾,她接住了女儿的情绪,母女言归于好,我不是说这就不好,我当然愿意看到母女关系融洽,我想问,为什么要改变的是她?女儿是纯粹的受害者吗?母亲给女儿伤害的同时,女儿不也恶狠狠地怼回去了吗?母亲每次都意识到自己的不对,马上好意地道歉,她为什么就不能直截了当抒发自己的情绪呢?行吧,这个时候又要有人说因为她是母亲了,她不包容谁包容,家里人都等着被母爱温暖呢,她太辛苦了,怎么做都是错的,都要背上良心的自责。当她说照顾孩子累坏了以后,丈夫早上哄孩子们吃饭,上托儿所,他为什么不能说一句“啊,真的是很累啊,平时你辛苦了,我爱你”,他所做的只是想表明,“看,你平时干的事我也照样能干,而且我还干得比你好,而且我还不会像你一样抱怨,你想走就走吧,这个家离了你照样转”。冷漠,真冷漠,丈夫还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一副“你的行为让人莫名其妙”的架势。
希望过一阵子我能有不一样的感想吧,我现在想到的就是,不要生那么多孩子,我不是说不生孩子就不会有矛盾,有,当然会有其他矛盾,我只是觉得,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不要在婚姻里制造一些让人透支的事情必须天天干,生活轻松一点矛盾就会少一点,打个比方吧,也许也不太恰当,感冒这种病,你说对身体有多么大的害处呢?人这辈子总得得几次感冒,每次也都好了,但是能防止就要尽量防止,毕竟不是啥舒服的事,家庭重担能减轻一点是一点,别给两个人的生活添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