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剧冬天写影评,实在是我的老传统了。《莲花楼》热播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给我推荐,但是我一向对风头正盛的东西心怀芥蒂,一堆人捧的话,也不缺我这一个嘛,我就不跟着去搞偶像崇拜了。来到了冷冷清清的冬天,我打开了这部剧,竟然没有开倍速刷完了。《莲花楼》的确算是好看,也激发了我对“武侠”“江湖”的进一步思考,因此在这里留下点自己的笔墨,也算是对得起我为它做的功课了。
引子:
《莲花楼》的整体故事设定看上去是“反英雄”的,一个曾经风光无限,叱咤风云的“天下第一”,突然变成了苟延残喘的小人物,这和过去很多我们熟悉的武侠中男性主人公渴望的“功成名就”“屌丝变大佬”“美女开后宫”的路径恰恰是相反的,它从一开始就有着浓浓的疲惫、厌倦、疏离的气息。全剧以探案为情节主线,但是另一条重要的感情主线是在探案过程中,主人公不断地遇到故人,回忆旧事,从而展开的对自己“辉煌过往”的告别。《莲花楼》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我既为它哭为它笑,也有不少深思,在此仔细为各位看官讲一讲。

一、“侠之大者”,大你个头
“由儒入道”是很多武侠故事都会流露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莲花楼也不例外,但是相比较金庸风格的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浓墨重彩的描写,它似乎更偏爱去讲述温瑞安风格的“侠之小者,为友为民”。主人公早期意气风发,秉承着“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朴素正义观和善恶观行走江湖,他连名字也起得响亮——“李相夷”,真可谓为“江湖上最明亮的少年”。推而广之地讲,这种人物形象是很多武侠故事中的主角想要走向的结局,积极进取,兼济天下,设立规则与秩序,重定乱世之“礼”,是为实现“人生抱负”,这些恰恰都是中国文人渴望的儒学实践,只不过被这些武侠小说的作者映射到了江湖的桃花源中。儒家文化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向是“侠文化”的重要底色,因此武侠中“大侠”的故事往往调子起得极高,一上来就是要“干大事”,除了对通过宏大叙事的塑造个人价值的依恋外,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缺乏良好制度的社会,人们总是渴望英雄来掀桌子,闹风雨,改天换地,有的人爱做拯救别人的梦,也有的人爱做被人拯救的梦,因此“造英雄”是武侠小说最爱做的事情。回顾李相夷的前半生,也是如此的英雄路线,夺得“天下第一”的名头,是为获得社会承认;创立四顾门,是为了与官府分庭抗礼,展示公正与民权,而他也真的做到了。正如藤萍所说“李相夷只存在于大家的想象之中,他承载了大家对强和美的全部梦想”[1]。

这种叙事的问题在哪儿呢?我想就在于它太简单,太粗暴,太刻板,太自以为是,这也是编剧借李莲花之口做出的点评,但是剧中也没有进行一步讨论,这样的“大侠”究竟问题在哪儿,真的在于风头压过别人的那种“傲慢”吗?我想这里还有更多。
武侠尊重“侠以武犯禁”,武侠中的暴力,之所以被认为是“合理的”,甚至是“美”的,在于它是对统治阶级的反抗,对社会不公的宣泄,是个人自由意志的实现[2]。现代人看武侠剧,很容易被其中手起刀落,一剑封喉的快感吸引,而武侠为了避免“以暴制暴,冤冤相报”的指摘,往往需要给出一个“替天行道”的理由,这往往就赋予了杀戮以正当性,从而弱化了读者对暴力的警觉。我每每看到武侠故事中的大侠们“快意恩仇”都会一阵心惊,当“都杀了便是”成为一种人物“直率爽朗”的性格表现时,不免让人感叹,原来杀人和切萝卜一样不必有任何心理负担。那些被大侠们以各种大理由随便杀掉的小角色,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就消失在了“一阵剑气逼近,瞬间倒下十人”之中,而可能这些人并无大奸大恶,也不过是枉死。
不少武侠文学信任武力,崇尚武力,而这又很容易在读者这里发酵成一种思想暴力,即可以简单地在头脑中审判人的善恶乃至生死,读者获得了在头脑中“快意恩仇”的权力。武侠中的“大侠”是太大的叙事,它让人失去了对具体和经验的尊重和耐心,放弃了对具体的人的关怀,而沉醉于一种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中。武侠之傲慢倒并不在于木秀于林,而在于以为只有一种大树,其余都是依附其而生的藤蔓,虽然总爱说“为国为民”,但是实际上又觉得自己是江湖中的统治者,是江湖的“天”,百姓都是需要跪拜着等待拯救的,从这一点说,不少武侠故事都是充满阶级结构的父权本色。吴思的这段话[3]倒是很耐人寻味:
究竟什么人拥有超强的暴力,不受暴力的威胁,却能以暴力贯彻自己的意图?究竟什么人可以衣食无忧,既富且贵,身边美女如云?这种拥有“匡扶正义”的地位,凭借暴力获得立法和执法权威的社会角色,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皇帝的生活,乃是中国人所能想象的尘世间最幸福的生活。不过金庸又替我们想象了一个比皇上还幸福的角色,也就是大侠
身为大侠,忙于大事,忽视身边伴侣的情感需求自然更是天经地义的。需要的时候,这些女性是“缪斯”,是“”玛利亚”;不需要的时候,自然也要骂一句“头发长见识短”。李相夷爱“乔美人”至深,在于红绸舞剑的“孔雀开屏”,在于挖地道这样轰轰烈烈的“少年心性”,而不在于听取身边人的想法。虽然编剧没有写出乔李二人分手的具体嫌隙所在,只给出“他太忙了”的理由,但这在我看来只是表象,没写出的东西只能更残酷。乔李二人的关系写出来很美好,但是美好也很大程度上有我们的意淫,很可能李忽略的不仅是乔的感受,更是她的观点,一个连提分手都能觉得是“小事”的人,平时在门中“大事”上恐怕更难平视乔的意见,更难回应和认同乔的需求,靠男性的权力+女性的美貌组成的极为传统的“才子佳人”组合不免让我担心其中父权制的幽灵,因此磕cp也没有那么上头。编剧体面地没有写出这一部分,愿意为观众造梦,然而结合现实,我更加理解了乔分手的决心,或许是对一个“傲慢好人”范式男性的坚定拒绝,是实现自我主体性的幡然醒悟。正如李莲花所言,乔姑娘只属于她自己,不是李相夷的“乔美人”,从此以后,愿她心无挂碍,仗剑江湖。

二、“一念心清净”,大师,放不下咋办?
李相夷变成李莲花之后的经历,是这个故事所要着重阐释的镜像人生。李相夷坠入东海,重回四顾门,发现大家都不欢迎他回来,于是带着无奈、自责和心碎决定销声匿迹,过另一种生活,变成了神医李莲花。

文言文很难懂,翻译一下大概是,崇尚“无用之用”的庄子,认为树木是因为没有用处而避免了被砍伐,得到保全,然而被弟子挑战“大雁正是因为不能鸣叫才被杀掉的”,庄子给出的解答是“那我应该想要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真是晦涩啊,主打一个“随机应变”吗?这个说了等于没说的老滑头!不过这个故事倒是很有趣,我想,连庄子都含含糊糊不能给出醍醐灌顶的清晰答案,或许放不放下,是不是向内求自己,和人生的困厄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你要说“放下”的境界更高,其实是基于老庄的价值观而已,但是它好像也只是去实现一种相对幸福,这种内心的平静是否能够持久不变,似乎并非定数。人生本就是困惑重重,即使是身为圣人的李莲花,做出了这种种惊世骇俗的圣人之举,应该内心也免不了心生波澜吧(当然,编剧是绝对不会写给你看的)。至于“看破生死”,那更是需要境界,作为小人物,面对绝境,努力去寻找第二朵忘川花,握紧所爱之人的手,又有何不可呢?想放下的时候,就学学李莲花,向内修自己,一人一狗一桌一菜,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蛮好;不想放下的时候,就学学李相夷,向外多结交朋友跑跑业务长长见识,也蛮好。虽然原谅别人听起来很伟大,但是不轻易原谅可能也挺有利于心理健康。信我绝非有鬼,也不是耍滑头(大雾)。

2、一诺千金
武侠故事中的一诺千金常常让我惊愕又感动,因为少时的一句打赌,展云飞竟然能真的为了李相夷十年不扎头发,连李相夷也静夜深思“是不是坏了人家姻缘”。我不由得想起季布千金一诺,孟母买肉啖子的故事,不管承诺的内容如何,情境如何,应你之事,我必做到,这份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责任,常常让我觉得干净的不像真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说“关系是复杂的”,我理解友情的脆弱性和有限性,也能理解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背后更为“理性”的原因,但是当这样赤诚又坚定的真心捧到我面前时,我还是会被立刻击碎,我想说,这是我渴望的东西,它很传统,很老派,但是它多么动人。

3、交过真心,不必杯杯见底
这恐怕是我在这部剧里最喜欢的一句话,看上去大大咧咧的方多病,其实是又温暖又智慧的朋友(人家可不是憨憨)。即便李莲花是出于“保护”的目的不对方多病说实话,但是被欺骗这一点本身确实让人生气,生气完了的方小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其实他也一直在保护和包容李莲花,而且他更真诚,更勇敢,好像热烈的阳光无所畏惧。此刻,他不再害怕被当成小孩子,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小孩子,允许别人有秘密,恰恰是他自信的体现。好的爱都是要给人自由,给己自由,友情亦是如此。

四、一些女性主义的批判
是的,对于这种“大男主”剧,不来点女性主义的批判,我就不是女权运动员了。
总体来说《莲花楼》的问题并不大,甚至很多地方是反父权的,但是我是很难满足于此的,不管这里的女性形象已经塑造的多么好,这毕竟还是男性的江湖,被灌注心血塑造的还是男性形象,“干大事”的也是男性,这是武侠剧的通病,即我们很难看到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影响局面变化的女性。好在《莲花楼》里还有一个角姐,虽说她终于意识到搞事业才是正途,但是毕竟也是为爱才疯魔,什么时候我们女性才能干干净净暴露野心啊?不必在意自己美不美(挺搞笑的是角姐和阿娩的第一次见面竟然还要比美,男人争“天下第一”,女人争的竟然是“天下第一美人”),有没有人爱。看看这三个男主,没有人是因为“爱”而想做一番大事的吧?人家不也塑造的血肉完满的很嘛,怎么就到了女性这里,不写点爱就不行了。
江湖如此之大,应有我辈英雌的好看故事,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就不必崇拜、怜惜一个男性,以他为“人”,我们将能崇拜、怜惜一个女性,以她为“人”。
噼里啪啦写了这么多,真是太辛苦了,不是剧粉真爱能干出这事儿吗?本人能力有限,见识有限,能给这种热剧写影评也是鼓足了勇气,各位看官也请轻拍。
参考文献:[1] 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2558683[2] 吴秀明,陈丽君.大众文学与武侠小说研究[3]https://mp.weixin.qq.com/s/BhoO2-Wq3BK2y9LWCciR2Q[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没直接引用但是我确实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