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理念可以浓缩为一句话:“Eat food, not too much, mostly plants.”

进一步解读一下:吃有一定历史的真正的、天然的食物,而不是声称“健康”的加工食品;越安静的食物越健康,无包装的蔬果区不会像加工食物包装一样贴有可爱的卡通人物、用大量pop广告字体,仿佛大叫着一般夺取你的关注。

———

人类刻在基因的渴求是如何被食品加工公司利用的?

人对脂肪、糖、盐的渴求是刻在基因里的,因为在饥荒时代它们能够保存我们的能量,使人类得以存活。食品加工公司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渴求,放眼望去,那些好吃的加工食品大部分是糖、脂肪或是二者的组合——冰淇淋、巧克力、可乐…之前在另一个纪录片中看到过:食品科学家在每推出一种加工食品前,都会进行大量的实验,来看看放多少比例糖加上多少比例的脂肪,能让人得到最满足的愉悦感,业界称这个点为“bliss point 极乐点“。

然而不同的是,现今大部分人已不需要为了捱过饥荒来大量摄入脂肪、糖或盐,可是人均糖摄入量已经是两百年前的10多倍。更糟糕的是,还加上了精制碳水,然而它也只是人类饮食历史中仅仅近百年的产物。因为全麦面粉做的面包太硬太容易坏,19世纪末一种新技术应运而生,将全麦面包的麸皮和胚芽抖下来,其中所有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质也都被抖掉了,以此做出更软、更好吃的白面包。这意味着,我们在用着与祖先相似的消化系统,消化着大部分是近百年才产生出来的食物。

———

营养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大部分加工食品会告诉你里面“添加了什么好东西”或“去除了什么坏东西“来让你认为这个食物很健康,但nutritionism is an ideology,当你接受”营养素等于食物的营养价值“的规则时,就像加入了一个”教你吃什么“的教派,因为营养素是看不见的,这时候你就需要一个”神甫“(mediate)帮你接近这层奥秘。

信仰nutritionism的人会划分”好营养素“和”坏营养素“,但这个划定标准一直在变化。比如,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认为蛋白质有危害,20世纪50年代美国提倡low fat。然而这些摒弃了食物本身而抽象化为“营养素”(nutrient)健康理念,都可以再次成为加工食品新的卖点,比如添加了维生素的面包、无糖可乐、低脂饼干...它们摇身一变成为“健康食物”,甚至卖出更高的价格。

我们总在寻求救星,当什么人提出健康理念,我们又陷入谎言之中。

———

肠子的小心思

一个研究显示非洲人和美国非裔美国人患结肠癌比率却大不相同,明明基因相似,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饮食结构不同,非洲人饮食中会摄入大量纤维,纤维可以有效防止便秘,更重要的是,纤维可以作为益生元使结肠中一种产生有益细菌,从而保证肠道健康,抑制结肠癌。

我们不仅是把食物喂给自己吃,更是喂给身体内数以万计的微生物和细菌吃,得考虑到它们喜欢吃什么。我们可以把体内的微生物群想象成花园,在饮食摄入时,想一想需要种下才能让它长得健康。这一点和《肠子的小心思》梦幻联动,说的一样。

———

你真的有决定自己吃什么的权利吗?

所有人都以为在为「自己吃什么」做自主决定,其实不然。

我们一直以为胃口只和生理因素有关,其实不然,它还大大受社会、环境、文化因素影响。比如,盘子大所以无意识多装多吃、自助餐蔬菜和肉类的摆放顺序、收银机旁的小零食、可乐汽水的规格大小、某些地区推动汽水税立法…

———

总结本片的饮食建议

1.吃会自然变质的食物

2.吃可以被人类烹饪的食物

3.不吃在电视上打了广告的食物

4.把红肉当作辅助/特殊节日的食物

5.尽量不吃工厂生产的肉(大概率摄入了不健康的饲料/激素)

6.吃五颜六色的水果蔬菜

7.用更小的餐具

8.先上蔬菜

9.水是最好的饮料

10.感到饱了就别再吃

11.学习法国人的饮食习惯(准时吃、每道菜分量小、食物是享受、吃得慢)

12.像烹饪食物一样,享受一顿饭也慢慢来

13.不吃你曾祖母认不出来的食物(有历史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