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看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通过代入角色体会另一种人生状态,尽管这种人生状态可能距离我很远,但是却总能够给予我们一些东西,可能是另一种视角的思考,可能是一种超越平常状态的力量注入。
电影里面会有很多性格、观念各异的角色,不过一部好的电影却能让观众代入每一个角色:ta会这样做是因为ta是ta。人物的预设与人物的行为是可以相互对照,相互解释的,我可以不喜欢某个角色,但不代表我不能站在ta的视角上理解ta的行为。
所以如果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把主角团的每个人塑造成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稀缺高质量理想青年,那我很有可能在观影结束后备受激励,泪流满面,暂时发誓重新做人。
不过十分遗憾,电影告诉我们,主角团代表的其实是“平庸渺小的我们”,他妈的是“我们”,那好,我不用代入了,这是“我们”的视角啊。
你想宣扬正义求你不要说代表的是我,一定要代表我的话求你搞个小义,不要是舍生取义的大义。就连主角团里面最真实,最“不正义”的小蛤蟆最后也整了个舍命陪君子的大活,我是真的消受不起啊。
我不爽只是因为编剧导演想代表我这种人的视角,却没说出我想说的话:自保无可厚非,人的底线是不作恶,而不是为善。舍生取义的事,我确定,以及肯定,我做不来。
还有一层不爽是居然这么多观众给这部电影打五星,再一想到社会上坚持正义是多么稀缺的品质,就会忍不住觉得可笑至极,深感恶心。
为什么浪浪山小妖怪让我觉得膈应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