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没打算写这么多,但是发现短评放不下了,就放这里吧。

首先,我欣赏舒老师直面自己过往的勇气,她能够如此详细地去复盘那些本身就充满暴力和创伤的细节。但是,很可惜,最后呈现的结果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和陈词滥调。走马观花,指的是人物塑造非常的脸谱化,无论是好朋友李莉莉,妈妈,父亲,妹妹,还是林小丽本人,都在自己“应该”待的位置一动不动,理所当然。并且电影涉及到的所有话题,母女关系,家庭暴力,姐妹关系,学校,友情,个人成长,都是非常复杂的,每个都可以单独拎出来拍一部独立的电影。那么就可想而知,当这些东西全部压缩在一个只有两小时的电影里面,会是多么粗糙的一种效果(此处也包括剪辑和摄影上的粗糙)。我不否认有些导演可以做到,但是舒老师作为一个新人导演确实是有些过于ambitious了。陈词滥调,指的是我从电影开场的每一步都能准确地预判到下一步你会拍什么(除了个别的镜头,时间线剪辑上,确实能看到导演独立的思考),然而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电影人,那么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其次,我本人是在完全不知道电影情节的情况下走进电影院的,而我又恰好有过相似的经历,于是舒老师在二次暴力了自己的同时,也二次暴力了我。性虐家暴凌辱镜头看得我如坐针毡,非常痛苦,有几次差点想直接离开电影院。更要命的是,这些东西在此之前已经被拍过无数次了(因此才有“陈词滥调”一说)。舒老师用这种方式“支持女性成长,感谢每个勇敢长大的女孩”,恕我不能认同。你就算不考虑观众的感受,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受到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也不能够坐以待毙吧(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反对“无脑”拍“虐女”相关题材和场景,即便在舒老师这里,也依旧是如此)。

舒老师说《女孩》是一次“私人化”的尝试。好,没问题,我也并没有要求你做成塔可夫斯基。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第一点提及的零星几处以外,“舒淇”在哪里呢?从这个角度看,《女孩》确实没达到也达不到纪录片的那种真实性;而作为电影,它也并没有在实践或是尝试实践电影作为一个媒介应该起到的作用和目的:即,你拍这部片子,究竟是想要表达什么?你所关心的问题,你的态度,是否能够通过你的剧本,音乐,色彩,镜头,场景,人物等等方面有效地传达给观众。我认为舒老师不知道。而在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拍出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就如此野心勃勃地拍长片,这对自己、团队和观众都是一种不尊重。

好,你说拍长片也就算了,但舒老师及其团队却又将这部片子投放到高度商业化的影院,大批量生产和盈利,并且创到很多并不想被创的人(譬如我,那些心甘情愿被创的、痛哭流涕的,我无语凝噎)。我只能说,舒老师这件事你做得确实不太地道。

用自己的过往讲故事从来不是问题,反而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理解才能拍出更独特和深刻的作品。问题在于:你通过这部作品完成了对自己蜕变的宣誓,这很好,可是你把无数的人留在了原地,因为他们不是林小丽,没有李莉莉,那个能够“救赎”她但是实际上在现实中几乎不会存在的“天才女友”。而当这些人问你:“我也是这样,我该怎么办?” 的时候,你却给不出一个答案。但是许多人却出于对你境遇的同情和共鸣而“无脑支持”这部电影,然后你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拿奖拿到手软,这件事情事已至此跟电影就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无论是对电影行业还是导演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