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以来,其实心里一直在关注,担心着那些个画面不太理想,随之看到大家好评如潮的时候终于放下这颗悬着的心,感谢制片老师们的认可,以及紧密安排;还有剪辑大佬的节奏把控,故事呈现很舒服。

大家好,我是摄影师William,很荣幸参与到《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纪录片的拍摄中来,当接到制片方邀请的时候,就去扒了三星堆的纪录片,当看到央视团队制作出来的纪录片,感觉它的文化高度,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感觉咋拍也会有些紧张,无法胜任。但是了解下来,我们拍摄讲的是人物故事的时候,心有点稍微的倾斜,毕竟对于人我还是有几个小技巧的,后面有时间会分享给大家。

八月初收到的拍摄邀请,比前面团队晚了大半年吧,原先的队伍在北京,我是上海受邀前往成都广汉参与到正片拍摄,可能我也是想参观老师们的操作间,想知道这些文物经历哪些工序才修立起来的,立马就答应了。

...
在补录一些采访和前宣传

可能因为职业原因,感觉每天的拍摄都有新鲜感,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在里面,不知道今天又会出土什么,明天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冲击,后天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当老师们一点点掀开尘土时候,看到这些古人留下来的文物,情不自禁的说出了国粹。

在第五集里黎老师的部分段落里,有个实验部分是需要情景再现,但由于考古太烧钱了(确确实实在烧),导演和制片都给到压力,就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次实验,而是一次跨跃性的交流,这次拍摄不能漏掉任何细节;作为职业,还好前期做了些画面的参考以及拍摄时会遇到哪些问题的考量,现场还是在掌控之中,因为这是《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纪录片,不是专题片,不能用夸张的手法去呈现这些内容,必须贴近真实,要给到观众最真实的感受。

以下是我们当时提出的拍摄思路:调度、美术、灯光、服化

1,人物服装要贴合,野外试验,也就是他们平常的衣服,因为这是焚烧实验,难免会有插曲,黎老师是带着学生做实验,不能是发表演讲的服装,而是跟前面生活中的衣服紧密联系,适合下坑的衣服。

...
帅气的黎老师

2,现场的工作人员限制,当时驻扎在三星堆的拍摄团队就超过了三个,导演团队期前也遇到跟其他团队的人一起合拍实验过程,由于有些因素影响,给到观众的画面并不少是很理想,因为当时拍摄的时候,还有别的工作人一起在工作,极有可能会串场,而且火焰的大小也会波及无辜,避免事故发生,所以必须限制。

...
当时火焰超级大

3,拿来焚烧的道具和场地,场地可以再利用,但是箱子只有一个,也就是现在只有一次机会;材料的多少,决定了火焰的大小,因为那一个木材造出来的箱子是花重金打造松木板材,黄连木虽烧不起,但平替的松木也很贵,还得1比1复刻的6号坑里的大小,这成本不小了;以及箱子上面涂抹朱砂的厚度,那成本就起飞了。无法预料烧出来是个什么样的效果,但是木材决定了我现场使用灯光的多少。

4,现场灯光环境模拟,提前一天抵达堪景,当看到坑的深度同时,就把前面预想的一些画面给否了,火焰高度和坑璧不是一个概念。于是做出第二个方案,打出月亮底子光,却被现场难住了,老师准备的土坑在祭祀坑周围,也就是在围墙里,吊车是不可能到的,只能找到一处制高点,选择在上面挂了一个1200d的球灯,面光再用低色温的布灯代替,可是当火烧起来,那个布灯就得减弱,但是火焰散去的时候,还得需要模拟火焰,给人物足够的面光,不然拍起来像是恐怖片;然后最远的地方的树选择了一个600d作为一个环境光打在了树上,让画面看起来更通透,让前景和后景反差不能太大,营造一下整体的氛围感。

...

5,摄影机、现场人员走位、光位的调度,纪录片没有预演,只能告诉现场的人员的固定活动范围,不能随意走出光线位置,而且光位要随着人员的走动去发生一些细小的变化,不能大幅移动,大幅移动光位这会给观众带来视觉错乱。纪录片片场几乎是少动灯,摄影师多找角度来进行拍摄。

由于坑的深度感人,无法近距离给到类似于微距的特写,使得画面丢失了层次;而当火光起来时,火焰产生的温度无法让摄影师靠近,导致了让我们无法看到更明显的一些化学反应,为现场唯一纰漏的过失。

纪录片它不同于影视剧拍摄的是:第一,没有演员,大家都是真实存在的。第二,没有起伏有落伏,没有规定我这一个镜头这个老师只做什么动作,或者说我只要那一个动作。第三,人物现场自由度极高,没有跟主角生活过的人,你是无法预料到主人公的下一个动作或者是眼神,全靠摄影师的敏锐性。第四,很多情况下是全靠天光,这时摄影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叙事光位。

当拍完这个片子之后,我想发了个朋友圈,由于信息保密,就在祭祀坑上方有片云,就拍下来了

...

就有个同学私聊我说:“你看到了我们接触不到的事物”;我告诉他说:“该去三星堆博物馆走一走呀!我看到的都是带土的,你看到的都是高大上的”;“人生两大事,一个摸长城,二个闻三星堆”;作为一个游客的自己看到三星堆的第一眼的时候,理科思维就直接想问这模具得多大才能浇灌成型??满脸的问号~!这几千年前我们就这么厉害了!当拍摄进行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不能只跟我的伙伴一起欣赏这些,而是需要带着疑问,去为你们的眼睛去捕捉这些事物的全方位细节。

上次感悟在《人生第一次》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感受到“纪录片最好的画面都在关机以后”,依稀记得好几个生动的情节没拍摄到,再让其复述的时候,味道都变了。但在这个片子里,现场不再是那么紊乱,我感受到我的进步。幸运的是,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还能遇到这么牛的黎老师,人生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谁知道我接下来将会在哪部片子里去感受他们的生活?

不止考古,更有可爱的人、可敬的精神、可感的故事……

...
丑图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