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春节档,由最开始多个强者想在春节档中一举夺魁,逐步转变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一家独大。由可可豆公司制作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在全球获得了超过153亿的票房,断崖式领先于以往的中国票房冠军,成为一部几乎不可复制的动漫神话。
哪吒具有古希腊悲剧的典型特征,古希腊悲剧通常是指表现正义的争斗在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以美好幻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激励与启迪,古代悲剧常以神话、传说为题材,或者以王公贵族为主人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提出,悲剧是将人描述的比今天的人更好。
首先,哪吒具有古希腊悲剧的三个重要特征:发现、逆转和性格弱点。首先,发现指的是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发现自己是被调包了的“灵丸”,自己很难接受自己是个魔丸的事实;申公豹发现无量仙翁的阴谋,毅然决然帮助陈塘关抵御外侵。其次,这部片中也多次出现了“逆转”的情节,古希腊悲剧中的“逆转”是指情节突然出现了像反方向转变的情节。例如哪吒与敖丙的灵丸魔丸的身份的替换;敖丙的立场的转变;申公豹形象的转变、敖光的转变、无量仙翁的转变,都一次次地让观众惊讶。最后,哪吒具有非常严重的“性格弱点”,这也与他“魔丸”身份有关,他呈现出性格暴躁、骄傲自满、任性自我的性格弱点,但是这没有让观众对小哪吒急转直下,反而让哪吒的人物形象变得活灵活现起来,提升了他的人格魅力。
哪吒这个题材取自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佛教与道教的结合,形成了现在的哪吒,从《哪吒闹海1979》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再到《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次题材的重大飞跃,也是一次哪吒从“弑父”到“弑神”的转变。 轻微的“弑父”情结体现出了哪吒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哪吒闹海1979》之中,哪吒贪玩打死了龙王三太子敖丙,由此李靖对哪吒的行为非常的愤怒,而哪吒用了非常极端的方式,来断绝父母和他之间的关系,来保全陈塘关百姓,他选择了“削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极端手段,来体现出哪吒的反叛精神,这个“弑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弑父,是哪吒对父权话语体系的反抗。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之中,体现出了一种“弑神”情节,哪吒在最后,决定“以下犯上”,对神权秩序进行反抗,哪吒对“天元鼎”的爆破,无疑是对上层规则的一次爆破,在《魔童降世》和《魔童闹海》之中,饺子导演对这部分情节的控制接近完美,将这两部电影打造成合家欢动漫,这也为哪吒系列的高票房、高热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还体现出了一种清晰的镜像结构,根据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看,第一层明面上的镜像结构是本片的两个主角——哪吒和敖丙,作为本来就相对立的魔丸和灵丸,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冲突,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之中,两个镜像结构从最开始的互相对抗,到最后变成非常要好的朋友,体现了镜像结构中的互相转化的一面。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之中更加的突出,敖丙肉身消散,上了哪吒的身体,这一个身体承载两个灵魂,哪吒的形象也在俊俏的外表和烟熏妆小鬼之间来回跳跃,使两者的镜像更加明显。其中,还有一条镜像结构是哪吒与申公豹之间的镜像理论,申公豹作为“仙界打工人”,经常去帮其他的大人物做一些“脏活”,他被仙界,也就是象征的社会等级体系牢牢的压在身下,不敢去反抗,何尝又不是被“优绩主义”压抑的个体。如果哪吒最后没有选择去反抗这个等级体系,那么哪吒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申公豹?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无产者在这次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颈上的枷锁,而他们获得的是整个世界。” 哪吒犹如激进的革命者一般,对魔、妖、人、仙的这套不平等话语体系发出正式的挑战。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合家欢动漫,其中也隐藏了深深的内涵,体现出了古希腊悲剧式的特征,但是这部电影很好地将中国的神话体系与现代的故事结构结合起来,引发了对自我、社会的反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