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偷闲,去看了最近上映的电影《大学》

...

评分:9

我对清华一直情有独钟,高中的时候还妄想过努力考取她。当时学习学到没动力的时候,就看一看清华大学的宣传片,一共不下看了三四十遍。虽然现在回看当时的自己目标确实定得太高,但却不妨碍那一抹极具魅力的紫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燃起我学习的激情。

...
2016年清华大学宣传片《iTsinghua,自定义》

这是一部纪录片,由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专业的三位学生进行联合导演的,跟随着四位清华人三年,真诚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

...

第一位是在刚刚高三毕业考上清华的严韫洲,也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因为他所经历的一切,我都相似地经历过。他在上海以601的分数考上清华计算机系,经历了招生组的交谈,雨中凌晨20公里的拉练、新生舞会以及学术交流等等令人羡慕的美好开端。

...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招生组交流时,有另外一位女生考取了614分,稳上清华,但是分数不一定能够达到经管专业,于是父母逼问招生组老师是否能上,她悄悄地走去哭了。那一刻,她刚知道成绩的兴奋被自责所扑灭。这种自己已经足够努力,取得他人无法企及的成绩后仍表现出愧疚的心理,让我非常心寒。那一刻,我感到虽然她走上了让人羡慕的道路,却不一定幸福。招生老师安慰她的同时,对父母说出了我的心声:

“你们管得太多了,选择专业这么大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

第二位是钱易先生,是一位83岁的清华环境专业的老教授。当她家里称钱穆为父亲的时候,整个影院的人都惊叹了一声。在看完导演王静的豆瓣评论后得知,钱易先生其实拒绝了两次,第三次她写信给先生的时候,先生提出条件才答应了参演——必须以她为线索去呈现更多其他的清华老教授,由点及面。可谓是三顾茅庐。

...

钱老先生虽然德高望重,但非常谦虚,在受到人文清华讲座邀请的时候,再三推辞,并且向他们推荐自己尊重的其他老师。当然,并非谦虚的学者才可爱,像说出“五百年来白话文写得最好的三个人,李敖、李敖、李敖!”的狂人李敖,我也非常钦佩。

83岁的钱易先生,如今仍坚持着站着为学生讲课。

...

第三位是开创了清华天文学系的新教师蔡峥,他本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天文研究,如今三十多岁的他有老婆和孩子,当询问道为什么不继续在美国深造,而是回国的时候,他说:

“家人们也希望我在美国做顶尖一点再回来,但是那时候都四十五十岁了,我想现在趁着年轻,回来做一些实事。”

...

...

他为了我国拥有先进的天文技术,一直在致力于推进下一代6.5米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的建设。他说:“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不能一直买别人的data吧?这件事情十年之内肯定要做的,不如现在就开始。”虽然一路上遇到了被专家质问、定制选材等困难,但他一直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

最后一位,是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工学博士宋云天。这个名头可以让他过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同时也收到了留校做教师的资格,然而他却选择了到基层——河南开封一个小农村,为了那里的发展而抛弃留在北京优渥的条件。他的家人和女友都不是非常支持,甚至是在那场令人窒息的语音通话,他对着女友说:“如果我选择我的选择,你还会考虑嫁给我吗?”

...

我感受到,爱情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正在撕裂着这个年轻有为的少年的心。

我喜欢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他的成熟的摄影、流畅的剪辑、克制的情绪与恰到好处的音乐,更是因为它的真诚。因为没有一条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

影片里的严韫洲在舞会上和他的基友大眼瞪小眼,看起来羡慕成对的舞伴,却在旁边玩起了狼人杀;钱易先生的家里如此朴素,除了书画以外,跟我爷爷奶奶的家几乎一模一样;蔡峥为女儿做了一个小小的望远镜,送女儿上幼儿园,在绵软的草地上给女儿演奏吉他;70年国庆,宋云天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地踩着永恒自行车到天安门最近的地方看烟花,最后却只看到了烟花盛开后的烟。

他们在大家都最羡慕的最高学府,他们是清华人,但同时

他是爱情小白

她是慈祥的老人

他是温暖的父亲

他是童心未泯的理工男

...

正因为影片把在学习和生活的两方面都展现给了观众,所以每一位人物的形象既令人尊敬的,也触手可及。即使布衣,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啊对了,b站预告片下面有评论说

...

在此,我想用“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的话来反驳一下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而如今的大部分“大学”,只不过是形式在名字上加上了大学两个字罢了,其实是“小学”,因为里面根本没有大师。何谓大师?

我想笨拙地模仿着说:

“所谓大师,非有大财大富之谓也,有大国情怀兼思想深刻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