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 原作与复制品
透视法使万物汇集在观者眼中,宛如灯塔射出的光束,只不过光线并非向外射出,而是让表象摄入眼中。我们的艺术传统则把这些表象称为现实。透视法让眼睛成为了可见的世界中心。但肉眼每时每刻只立于一地,必须带着它穿行,才能观看整个世界。照相机的发明让一切发生了改变,表象得以穿梭在世界之中。因此,我们再也无法想象世间万象都应该符合规律的汇集在唯一的中心了。Eg.《持摄像机的人》
绘画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人们在建筑里的生活筑成建筑自身的记忆。画的独特性也是所在地独特性的组成部分。圣像画的地点也为它确立了意义。
艺术的可能性只有在除掉其虚伪的神秘和强烈的信仰感后才会露出真相。信仰感总是与经济价值联系在一起,却打着文化和文明的旗号。
照相机使艺术品传播开来,因此为作品增加了潜在的意义,但同时也摧毁了原作独一无二的意义。
绘画本身最重要的特质是它的图像是无声的、静止的。它好比是一条时空隧道,把你观看的这一刻,与它诞生的那一刻连在一起。同时,有些东西以超光速穿越而来,质疑着我们对时间本质的感知方式。正因为绘画是静止无声的,也因为绘画的意义不再禁锢于自身,变得具有传播性,才使绘画的意义能被轻易篡改,用它们去支持与其本来意义,相悖甚至大相径庭的论点和观念。最明显的篡改方式是利用动画和声音。Eg.运动镜头、解说、音乐和节奏
另一种篡改方式,干扰信息。(类似衔接、蒙太奇、剪贴报
视觉语言用以描述或重建我们的经历,而抑制我们这一直觉习惯的东西,正是围绕着艺术的那种虚伪的神秘化。比如依靠复制技术印刷的艺术图书,上面的图像一般通俗易懂,但上面的文字让人摸不着头脑。大可作为语言的一份子的图像,却被艺术家们嫉妒地看守在封闭的小圈子里。
Ep2 裸像与女性
男人渴望女人,男人观看女人,女人注意着自己被他人观看,从很小的时候她就被教导和说服,要不断地审视自己。
赤身裸体是回归自我,成为裸像则成了他人观看着的裸体,而非自我……裸体是衣冠齐楚者们观看的景观……她们裸体并非生来如此,而是因为你的观看才脱的一丝不挂。
因为镜子是女人爱慕虚荣的象征,这种解释让男人的虚伪显露无疑,你画裸女因为你享受观看她的感觉,你让她手握一面镜子,又称她贪慕虚荣,你从道德上谴责她们赤身裸体,又把她们画下来供自己欣赏。(这与圣经中惩罚女人的故事不谋而合。)
大多数裸体油画都是,画家满足男性收藏者喜好的订货,收藏者们在偷窥和审视中获得乐趣。她们的裸像是另一种形式的衣着,而她们永远都褪不去、回归自然的裸体。她们脱去衣服,和她们穿着衣服一样正式。那些没被评成美人的,就是丑的。被选上的人都将受赏。奖赏就是被人拥有。换句话说任人支配。
(裸体女人的)表情和神态极其相似,这是一种故作姿态的妩媚神情,她知道会有男人要看她,尽管她不清楚到底是谁。诚然,有时画里还有一位男性情人,但画中的女人不常直视他,她不看那人,她的目光穿过画面,投向自以为是她的意中人的观看者兼收藏者。
不画女性体毛的传统,具有同样的效果。体毛代笔着性能力和激情,只有把女性的激情降到最低,才能让观看者享受到主导性事的快感。
这些画到底在歌颂什么?是我们从前认为的女人吗?还是男性偷窥狂?性欲只是在画框里吗?还是出现在画框外?
但是一个女人自己的形象,完全是别人塑造的。但是男人们的形象是世界塑造的,是世界回馈给他一个自己的形象,因为他在世界的中心,女人则以男人为中心活动,并把男人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由于他活在这个世界里,并且女人本质上只能依赖他人。
EP3 财产与艺术
画展示财产,也成了财产。美术馆好比宫殿,也像是银行。
欧洲油画则服务于财富,它歌颂的不是世界的秩序和规则,而是购买力,处置权和所有权。
有种类型的油画,专门歌颂商品,这在艺术史上从未出现过。商品成了这些作品的主旨,吃是一种享受,但这些画不能吃,他们展示了一些别的东西。首先是艺术家的手艺,其次是所有者的财富。
有类画没有直接歌颂商品,它们记录了一种优越感,以拥有而生的优越感,那些开得了宴会、买得起牛马房子的人,把他们每代人的肖像都挂在墙上,用绘画来歌颂世代传承的权力和财富。(体积、质感)
当他们买下,古典神话就成了一种特别的知识,专供特权阶级使用。这些作品能让他们代入自身,以此显耀古典的美德,做出古典的姿态。
欧洲油画文化,在成为他物之前,就是一种歌颂私人财产的媒介。油画的传统,从某个层面已经被永远地打破。广告取代了它的地位,看一眼就让我们想去拥有它。
EP4 广告与艺术
广告,鼓励消费社会中的每个人改变自己和我们的生活,通过购买更多的东西、说服我们买更多东西,让我们在某些方面更富有,即便花钱消费会让我们变穷。广告说服我们去改变,通过展示那些显然做出改变的人们,让我们产生羡慕之情。被人羡慕的状态,是颇具魅力的。而广告就是生产魅力的过程。魅力应该比表面上看到的更深刻,但它完全由表象决定。
魅力是为了那些自信有魅力者存在的,要么说得准确点,是为了那些不能接受自己毫无魅力的人存在的。
(场景、兴趣、物品、姿势、威望的象征、手势、爱的信号)广告和油画常常使用相同的手法歌颂事物的某些性质,展现许多相同的理想,它们都关乎于同一个主旨,那就是“你拥有什么 你就是什么”。他们的目的和效果,虽然大不相同,油画表现的是主人已经享有的东西——他的财产和他的生活方式,巩固了他的这种拥有感,油画确认了他自己就是他现在的样子。油画从事实出发记录他真实的生活。而广告倡导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方式,或它认为我们所渴望但还未实现的生活方式。广告画暗示我们只要买了它提供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就会不同以往。
但是要得到声色犬马的生活,我们必须有钱,所以广告也关注我们对钱的焦虑。敦促我们相互竞争,这样才能赚得更多。
广告创造一种幻觉,就是一个人的消费力与他的性能力有直接关系。
广告一边给我们承诺一边又威胁我们,他玩弄我们的恐惧,被人看不起的恐惧、没人羡慕的恐惧。它暗示着你并非就是你自己,又通过承诺你的梦想来安慰你。梦想背后,是很多以制造梦想维生的人的生活。(黄昏的梦、肌肤的梦、远方的梦。)
广告为想象服务,但也有副作用。因为广告要我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中心,用它的语言能解释一切,简言之,广告是一种哲学体系。广告卖的东西都是平常无奇的,因此它们就必须变得有魅力,通过介入某种交流。(销售一种态度、一种生活、一种文明,文明的最高程度是独立自我。)
广告与新闻的夹杂混淆着现实——所谓广告的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灾难新闻)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它们之间的差异超出人们的理解,除非用国际政治视角看问题。
包围这些海报的是什么? 围住油画的是金色的画框,不论画里画外,都象征着拥有者的财富。包围广告画的是什么?正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城市贴满了能买到的产品海报,贴满了邀请着我们的梦境,但它们却把当下的我们排除在外,在海报背后隐藏着我们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