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人,相互扶持,安享万年,是美好的一生,深切的爱情。
“久病床前无孝子”
当一个老人病倒,另一个老人面临的不再是正常的人生。让工作的子女照顾不现实,让护工照顾不放心,只有自己能照顾。
照顾的过程当然比电影中描绘的更令人无奈与绝望,电影的镜头你只看了一遍,可在生活中这些相同的行为不正常的生活正被一个本应正常的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但凡你亲身经历过长久照顾这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你会感到你变了,变得莫名的烦躁,不愿意回家,甚至陷入抑郁。
你们发现了吗,老人病后,家里没有照见过一丝阳光,来访的人走了以后立刻就把灯关上,这个家庭是灰暗的,人的心是绝望的。
病人其实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也很受挫,病人没有尊严,没有作为自由人的尊严,没有生活的质量。面对他人这整个家庭只有没有尊严的羞愧,而两人相对的爱情从未变质却变了味。
不过也很幸运,这个家庭经济基础不错,不愁吃不愁穿,挑得起护工,就算这样一个正常人也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何况其他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
很幸运,这位爷爷身体还没有得严重的疾病,其实像这样长久的照顾病人不仅辛苦,更重要的是晚上得不到充足正常的休息,经常会被病人闹起来,这样不仅导致情绪不会精神不振,身体也早晚会被熬空。
关于深沉的爱,他与她直接当然是深爱,起初没有疾病,他们生活安详自在,后来有了疾病,他们之间相互直言无怨无悔,最后她病重,他甘于辛劳全心奉献。可终于心有余而力不足让他慢慢决心和她先后离开这个世界,因为爱,不愿她这样没有尊严地活着,痛苦的忍受疼痛;因为爱,不愿她将来受不到良好的照顾;因为爱,他懂她真正想要的不是活着而是生活;因为爱,他不愿没有他爱的她他还苟活。
其实很多电影探讨过这样的问题———疾病与爱情。这些影片的故事有很多相同之处共通之处,可见这从来不是生活中特例而是真切的鲜活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终将面对的现实。
《我爱你》以她精神病的生活开始,他锁紧门窗打开煤气紧握着深爱的人一起离开而结束。
他爱她,在她发病闹腾时永远守候永远陪伴;在她跑出家时,他跑遍附近各地,见到他,她哭着喊“老公老公”,年迈的身体背着她,干哑的声音安慰她“不怕不怕,我们回家”;她想吃什么,他愿为她付出一切来满足她。
影片只看过一遍,她发病对他的折磨是千万遍,他操的心是每一天每一年。
她发病时在别人看来毫无尊严,对她来说毫无生活品质。
《恋恋笔记本》以她艾尔兹海默症开始,他病情恶化,最终在同一晚他躺到她的床上牵起她的手一起离开而结束。
那个夏天,干柴烈火,兜兜转转,再次相遇。他一生的守候只愿她回头还能找到她,一生的热爱让他们不敢忘怀,可她还是忘了。他给她讲他们之间的故事,只愿她突然记起来的几分钟里和她跳一支舞。
影片里的故事只讲了一遍,他讲了千万遍,他与陌生的她进行重新“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千万遍,他等她清醒的那几分钟千万分钟。
她在无记忆时生活里缺少爱缺少光明。
《爱》以她中风瘫痪开始,他先用枕头捂死她随后自己也跟她而去而结束。
他们生活本该富足享乐,相互扶持,可病痛的突袭也没让他和她失去生的希望,他们还是那样相顾直言无怨无悔。
影片里照顾病人的琐事只重复一遍,他做了每一日每一年无数遍。
她在病重时,身体痛苦心里灵麻木。
影片中这位爷爷的选择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天天处在这样高压的生活环境,没人精神还能健康正常;面对两人毫无生活质量的活着,其实就是在等死;病人不可能康复,自己身体也愈加不好以后不能更好的照顾她,面对现实无可奈何。
所以为什么不能选择死亡呢?为什么要抵触死亡呢?
惊奇的发现死亡真的能解决上面的所有问题,其实一个人死亡就可以解决,但是因为爱,他们选择一起面对死亡,看起来是一个人的决定其实是两个人的心愿。
当然在正该奋斗的年纪不应该随意选择个人死亡的安逸,真正的人生还没有开始有什么理由这么快结束;在肩负沉重社会责任家庭重担时更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死亡,这时候自己的死亡就是给爱的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就是对自己的责任随意推卸;两鬓斑白时,趁牙口还好尝尽美食吧,趁腿走得动路去远方看风景吧,如果家庭幸运,享受天伦之乐或者只是和街坊邻居晒太阳聊家常又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啊!
所以不要轻易说放弃不要轻易尝试死亡,死亡在最佳时刻一次就好。但是也不要抵触这个人生常态,正视死亡笑对人生。
本来只是打完星简单写个评价评论之类的一下没控制住写多了就转到影评这来了,写的目的其实就是抒发一下感受,感觉上来了一气呵成感觉打着字没有什么逻辑,如果你看下来了,我只有满心的感谢和不喜勿喷的愿望以及乐意交流的期待。
个人对这类影片很感兴趣。
我的姥姥有精神病,七八年了吧,小的时候不懂事,小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她突然就变成这样了。现在依稀记着和她在床上玩闹我玩不过她我就哭就耍赖的场景,我还记得有一次她买完菜人家没给她找零钱,她又跑回去要零钱结果放学接我晚了我一个人站在那等她的场景,然后然后这一切就像一场梦境突然碎了。她就像变了一个人,我害怕这样的姥姥,我不再接近她、甚至不太敢和她说话,甚至时常嫌弃为什么我的姥姥成了这样。
后来上了初中,感觉课业一下重了起来,我开始接受了这样的姥姥,并且能和她快乐的相处,我的初中生活很快乐。可快乐的背后是姥爷的痛苦,我现在才明白其实当时的我并不懂事,我不会照顾人,我只会在姥姥清醒的时候陪着她,她发病的闹腾的一个又一个夜晚都是爷爷把我的房门关上默默承担。可我已经被姥爷保护起来了我还是时常苦恼,姥姥要开煤气,烧开水浇头,把手伸进锅里,去厨房拿刀,拿水杯砸电视,把炒好的菜倒掉,故意到处小便,把鞋放进鱼缸里,拿凳子跳楼,爬窗台,往汽车地下钻…以及时常会闹腾的定期更换的行为(重复毫无逻辑毫无原因的同一串动作两到三个小时不间断直到累的走路摔倒)。我接受了这样的她,却觉得正常的姥爷对我关心繁琐。
高中了,高一,我本应该更懂事一定呀。姥爷身体越来越不好,消瘦得厉害,他实在太辛苦了,白天要给我做饭带姥姥走路,晚上有时还要承担闹腾。我把他对我的好当成了本分,我把她的闹当成了习惯。
姥爷唯一的不好就是固执,自己身体不好却不愿意去医院检查,因为他真的好虚弱折腾不起了,因为他从小吃苦当兵坚强惯了,就用自己的意志硬抗,因为他害怕自己照顾不了我和姥姥了;他还不愿意请保姆觉得浪费钱还照顾不好我们(就像影片里,遇到一个合适的保姆太难了,感觉自己仁至义尽保姆却毫不领情,不是亲人还是难付出真心,尤其当掺入了金钱的时候)。在我们看来他是愚钝其实是因为他正深爱着我们,他想用尽他所有的精力滋养我们。我记得小时候我磨牙,姥爷怕磨牙棒伤牙齿就让我咬他的背,小时候他的背,没有一块好肉。
妈妈甚至觉得姥姥闹爷爷病不请保姆让我照顾会耽误我学习,让我回她那里住(我活了多久就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住了多久)以此来强迫姥爷同意请保姆,现在想来我们健康却冷漠,姥爷病重也奉献。
说实话,照顾她和他的日子里,我很不耐烦,觉得在家里写不了作业,耽误我正常生活,刚坐下就被叫。可正常生活不就是在自己生老病死的过程中见证身边人的生老病死么?甚至我会有邪恶的想法,要是让病重之人尽快死亡会不会减轻病人的痛苦和身边人的负担?为什么不能让愿意的人选择安乐死呢(瑞士有专门实施安乐死的机构)?
后来姥爷被查出肺结核,直接住院了,很远的地方,住院那天我在上学,后来一直没去见他,妈妈怕我被传染也不让我去。其实还是因为我好冷漠好不孝顺姥爷,我甚至没有主动给姥爷打过一通电话。
后来请了保姆,果然没有了家庭的味道。
最后姥爷住院几个月后身体好点了就闹着回来,回家,不住院。(你会发现很多老年人都不愿住院的,宁愿从家里离开)他回来了,传染性还在,我从没接近他没有碰过他,从没好好和他说话没有一个笑脸,我没有照顾他,我不知道怎么面对他,我害怕,我…
就在待在家里的3天里他病情急转直下,天天吃不下东西,整个人就是皮包骨头,和他提过再住院,他说再抗抗。他自己上厕所的时候,我看到了,但没有去扶他,我注视着他,我看着他摔了下去,不省人事,当晚送去医院,抢救过来了,第二天住在ICU,第三天2021.11.1凌晨死亡。
我很后悔,那段最后的时间里没有照顾好他。因为他太无私奉献了,作为一个党员去年冬天还在小区门口为抗疫工作服务,作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热心帮助街坊里的每一个人,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他倾情奉献榨干自己。我说这些影片里他们的“一起离开”我很能理解,这是绝望里的希望,黑暗里的光明,两个人近乎体面的结局。但我的姥爷,他好笨,他选择一辈子无怨无悔到自己最后的气力被抽走。
姥爷的手机被送回来了,我是最先拿到手机的人,我解锁打开,是张被点开照片———姥爷和姥姥2021.5.1金婚纪念日的合照。这是他最后时刻看的…
我很后悔,我自私的本质。我只顾自己的个人生活,不愿被别人侵占时间,可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
姥爷的葬礼上我没有嚎啕大哭只是在忍不住的时候流下泪来,我一直认为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应该在一个人的时候慢慢舔舐和感受。后来快节奏的生活有序起来,只是保姆的不尽心让我每每回家都很烦躁,以及时常回想起姥爷。
自此,我好像开始懂事了,我懂得“小时候,他们照顾我,长大后我照顾他们,只是现在我只能照顾她一人了”,我真心实意照顾姥姥,我也慢慢掌握她发病的规律,我和她玩陪她闹,她也说她喜欢我,我不上学的时候白天陪她晒太阳陪她看电视陪她闹晚上陪她睡觉。
同学说我爱宅在家,主要因为姥姥她离不开人,有我陪着我和她都放心;店家说我我居家,看我天天买菜以为是工作了自己做饭;有人说我孝顺,其实孝顺是由不孝的过往悔过的。
生活还在继续,奋斗还在路上,不知怎么就写到这里了。长途漫漫希望自己不负期望,平衡好家庭与现实的责任,也希望看到这里的你能有所收获,希望我真实的经历与感触能引起你的注意和思考,希望世上的我们少些后悔多些实践,少些犹豫多些坚定,少些自私多些奉献,勇敢真切去爱。